说实在的,在李恪的眼中,他最大的敌人从来都不是魏王李泰,也不曾将李泰看得太重,但今日得知的刘洎之事倒是给李恪提了个醒。
李承乾太子之位已然不稳,李世民诸子,抛开那个年才六岁,乳臭未干的晋王李治,李恪俨然已经成为了李泰的最大敌手,李恪没把李泰视为大敌,但李泰却已经在暗中布局对付李恪了。
刘洎其人,李恪也很清楚,他虽有宰相之才,十数年后也可登拜相位,然其性情刚疏,又常口无遮拦,李恪以为此人纵然才高,也不可大用,故而未予看重,以致他投入了李泰麾下。
李恪对王玄策问道:“先生既与刘洎相熟,又可知其人如何?”
王玄策想了想,如实回道:“若论才略,思道(刘洎字)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许不在文本之下,论性情,更是坚贞如玉,为人刚正,有魏侍中之像,可谓国士。”
王玄策虽与刘洎份属两方,各位其主,但提及刘洎,也多溢美之词,可见王玄策坦荡,也可见刘洎之能。
李恪闻言,淡淡:“刚极易折,强极则辱。侍君以诚,性情刚直虽然不差,但总也不是好事。”
王玄策点了点头,赞同道:“殿下所言极是,正是枢机之发,驷不及舌。以思道刚直的性子,诸皇子中,能用思道的也唯殿下一人而已,以魏王的性子,日子久了,未必能容得他。”
王玄策擅纵横之道,相人也确有其能,不过短短数语,便将刘洎的长短说了个干净。
李恪喟叹道:“刘洎之能可谓国士,然其性如此,恐终难得善果。”
王玄策闻言,只当李恪是怜刘洎之才,惜未能将他纳入麾下,于是道:“这也是无奈之举,思道心高,断无投于殿下麾下的可能。”
其实对于刘洎,李恪也不甚在意,但听了王玄策的话,李恪也来了兴致,李恪问道:“哦?这是为何?”
王玄策笑着回道:“文本出自南阳岑氏,思道出自南阳刘氏,两人同为山南世家子弟,而昔年南梁萧铣于江陵称帝时,文本和思道又同在萧铣朝中效力,文本在中书,思道在门下,两人并为萧铣智囊。
可随着萧铣败亡,两人相继降唐后,时隔十三载,文本已再入中书,拜为宰辅,而思道却于去岁末才新任治书侍御史,两者可谓天壤之别,以思道的性子,如何肯入殿下门下。”
李恪闻言,顿时明白了过来。
刘洎与岑文本同为南阳世家子,入仕后又同在萧铣朝中效力,分任中书侍郎和黄门侍郎,向来都是平起平坐,而自唐灭南梁后,岑文本拜入李孝恭麾下,官任荆州别驾、行台考功郎中,而刘洎则为南康州都督府长史,到了这时,他们两仍旧是旗鼓相当。
可一切自打武德九年,岑文本入京后一切便都变了。
九年前,岑文本入京,本是受李孝恭举荐,入秘书省任秘书郎,秘书郎虽在京中,为京官,但只是掌管图书经籍之事,也是闲职。
可谁曾想,就是这样一个在当时根本名声不显的岑文本,竟得了三皇子李恪的青眼,当朝拜师,岑文本也一跃而成从四品蜀王府长史,岑文本也因此进入了李世民的眼中。
自那以后,岑文本一路顺风顺水,从秘书郎到中书舍人,再到中书舍人到中书侍郎,封江陵县伯,实掌中书省事,位登宰辅,前后用了也不过短短七载,而此时,原本与他平起平坐的刘洎还只是一个从五品的治书侍御史,刘洎的心中能是服气才是怪事。
岑文本是李恪的恩师,也是李恪的谋主,而李恪只能有一个谋主,刘洎若是投于李恪麾下,做得再好,也还是在岑文本之下,故而刘洎为求更进一步,便在去岁投于了李泰麾下,被李泰引为心腹。
李恪闻言,笑道:“如此说来,这刘洎倒是有几分意思。”
————————————
长安,胜业坊,魏王府。
魏王李泰自打成了夺储之心以来,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他离太子之位竟能如此地近。
以往李泰要对付的是李承乾和李恪两人,这两人一个是父皇嫡长,名正言顺的太子,而另一个则是备得圣宠,又有泼天功劳在身的楚王,这两人,每一个都足以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可如今不同了,太子失德失行,本就在朝中声望大损,此番又折了腿,腿脚不便,想要守住太子之位岂是易事,至于李恪,虽然声望正隆,但无奈已之官扬州,鞭长莫及,顾不得长安之事。也就是说,只要他在李恪离京之时使得太子被废,东宫十拿九稳便是他的了。
交流好书,关注号.。现在关注,可领现金红包!
“刘御史,三兄可是已经南下了?”魏王府中,李泰坐于上首,看着左手边坐着的刘洎,轻声问道。
刘洎文才卓绝,又多有干略,虽投于李泰麾下不过半载,但已胜过了太多李泰麾下的旧人,被李泰引为心腹,事必垂询。
刘洎回道:“方才府中去外面盯梢的人传来消息,楚王已经过灞桥,南下了。”
李泰接着问道:“可有什么异常之处?”
刘洎回道:“殿下放心,楚王在灞桥只见了武家小娘一人,而后便南下了,并无旁人。”
李泰闻言,稍稍宽了两分心,道:“三兄行事,最是狡诈,此前他在宫中力保太子,已是临行前给本王下了绊子,他此番南下,正是本王大展宏图之时。”
刘洎道:“楚王虽不在京中,但扬州相距长安最快也不过三、四日的功夫,殿下在京行事,还是不可大意。”
李泰闻言,摆了摆手,对刘洎回道:“无妨,刘御史多虑了,本王自有法子叫三兄忙于州事,无暇北顾。”
接着,李泰又转过头去,对身后站着魏王卫率府典军余甫问道:“苏州那边的事可都安排好了?”
余甫回道:“殿下放心,苏州那边已经安排妥当,绝不会叫楚王得了闲去。”
李承乾太子之位已然不稳,李世民诸子,抛开那个年才六岁,乳臭未干的晋王李治,李恪俨然已经成为了李泰的最大敌手,李恪没把李泰视为大敌,但李泰却已经在暗中布局对付李恪了。
刘洎其人,李恪也很清楚,他虽有宰相之才,十数年后也可登拜相位,然其性情刚疏,又常口无遮拦,李恪以为此人纵然才高,也不可大用,故而未予看重,以致他投入了李泰麾下。
李恪对王玄策问道:“先生既与刘洎相熟,又可知其人如何?”
王玄策想了想,如实回道:“若论才略,思道(刘洎字)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许不在文本之下,论性情,更是坚贞如玉,为人刚正,有魏侍中之像,可谓国士。”
王玄策虽与刘洎份属两方,各位其主,但提及刘洎,也多溢美之词,可见王玄策坦荡,也可见刘洎之能。
李恪闻言,淡淡:“刚极易折,强极则辱。侍君以诚,性情刚直虽然不差,但总也不是好事。”
王玄策点了点头,赞同道:“殿下所言极是,正是枢机之发,驷不及舌。以思道刚直的性子,诸皇子中,能用思道的也唯殿下一人而已,以魏王的性子,日子久了,未必能容得他。”
王玄策擅纵横之道,相人也确有其能,不过短短数语,便将刘洎的长短说了个干净。
李恪喟叹道:“刘洎之能可谓国士,然其性如此,恐终难得善果。”
王玄策闻言,只当李恪是怜刘洎之才,惜未能将他纳入麾下,于是道:“这也是无奈之举,思道心高,断无投于殿下麾下的可能。”
其实对于刘洎,李恪也不甚在意,但听了王玄策的话,李恪也来了兴致,李恪问道:“哦?这是为何?”
王玄策笑着回道:“文本出自南阳岑氏,思道出自南阳刘氏,两人同为山南世家子弟,而昔年南梁萧铣于江陵称帝时,文本和思道又同在萧铣朝中效力,文本在中书,思道在门下,两人并为萧铣智囊。
可随着萧铣败亡,两人相继降唐后,时隔十三载,文本已再入中书,拜为宰辅,而思道却于去岁末才新任治书侍御史,两者可谓天壤之别,以思道的性子,如何肯入殿下门下。”
李恪闻言,顿时明白了过来。
刘洎与岑文本同为南阳世家子,入仕后又同在萧铣朝中效力,分任中书侍郎和黄门侍郎,向来都是平起平坐,而自唐灭南梁后,岑文本拜入李孝恭麾下,官任荆州别驾、行台考功郎中,而刘洎则为南康州都督府长史,到了这时,他们两仍旧是旗鼓相当。
可一切自打武德九年,岑文本入京后一切便都变了。
九年前,岑文本入京,本是受李孝恭举荐,入秘书省任秘书郎,秘书郎虽在京中,为京官,但只是掌管图书经籍之事,也是闲职。
可谁曾想,就是这样一个在当时根本名声不显的岑文本,竟得了三皇子李恪的青眼,当朝拜师,岑文本也一跃而成从四品蜀王府长史,岑文本也因此进入了李世民的眼中。
自那以后,岑文本一路顺风顺水,从秘书郎到中书舍人,再到中书舍人到中书侍郎,封江陵县伯,实掌中书省事,位登宰辅,前后用了也不过短短七载,而此时,原本与他平起平坐的刘洎还只是一个从五品的治书侍御史,刘洎的心中能是服气才是怪事。
岑文本是李恪的恩师,也是李恪的谋主,而李恪只能有一个谋主,刘洎若是投于李恪麾下,做得再好,也还是在岑文本之下,故而刘洎为求更进一步,便在去岁投于了李泰麾下,被李泰引为心腹。
李恪闻言,笑道:“如此说来,这刘洎倒是有几分意思。”
————————————
长安,胜业坊,魏王府。
魏王李泰自打成了夺储之心以来,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他离太子之位竟能如此地近。
以往李泰要对付的是李承乾和李恪两人,这两人一个是父皇嫡长,名正言顺的太子,而另一个则是备得圣宠,又有泼天功劳在身的楚王,这两人,每一个都足以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可如今不同了,太子失德失行,本就在朝中声望大损,此番又折了腿,腿脚不便,想要守住太子之位岂是易事,至于李恪,虽然声望正隆,但无奈已之官扬州,鞭长莫及,顾不得长安之事。也就是说,只要他在李恪离京之时使得太子被废,东宫十拿九稳便是他的了。
交流好书,关注号.。现在关注,可领现金红包!
“刘御史,三兄可是已经南下了?”魏王府中,李泰坐于上首,看着左手边坐着的刘洎,轻声问道。
刘洎文才卓绝,又多有干略,虽投于李泰麾下不过半载,但已胜过了太多李泰麾下的旧人,被李泰引为心腹,事必垂询。
刘洎回道:“方才府中去外面盯梢的人传来消息,楚王已经过灞桥,南下了。”
李泰接着问道:“可有什么异常之处?”
刘洎回道:“殿下放心,楚王在灞桥只见了武家小娘一人,而后便南下了,并无旁人。”
李泰闻言,稍稍宽了两分心,道:“三兄行事,最是狡诈,此前他在宫中力保太子,已是临行前给本王下了绊子,他此番南下,正是本王大展宏图之时。”
刘洎道:“楚王虽不在京中,但扬州相距长安最快也不过三、四日的功夫,殿下在京行事,还是不可大意。”
李泰闻言,摆了摆手,对刘洎回道:“无妨,刘御史多虑了,本王自有法子叫三兄忙于州事,无暇北顾。”
接着,李泰又转过头去,对身后站着魏王卫率府典军余甫问道:“苏州那边的事可都安排好了?”
余甫回道:“殿下放心,苏州那边已经安排妥当,绝不会叫楚王得了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