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准备让别的人听懂,王选就也不准备说的浅显了。
陈南见王选老长时间不开口,一直有个问题憋着,索性也提了出来,问道:“不知道这些话出自哪位高人之口?”
王选一愣,随及释然。
他现在才十三岁的年纪,哪里像是能够悟出这种道理的人,若他一直坚定是自己的观点,反而不美,索性也就直说了:“是一位曾经见过一面的高僧。”
陈南一听,顿觉果然如此,他心里暗想着王选定然大有机缘,以后一定要多亲近亲近。
然而王选一旦打开了话匣子,也就不准备轻易结束。
“那位高僧曾经对我说过一个关于他师傅的故事,不知道老师有没有兴趣?”
众人只当是王选不知道作何解释,故意转移话题,一时间众说纷纭,乱作一团,然而陈南一听此话,顿时来了兴致,将这人生三重界的解释放在了一旁。
“你且说?”
王选索性坐上了面前的桌子,只觉得让老师一直站着也不是,而且中间还隔着一个桌子,于是牵引着陈南坐到了椅子上,他这一居高临下,立马成为了众人的焦点。
婧儿看着此时的王选,忽然觉得他认真起来有一种说不出的美丽,美目盼兮,已然忘却了周边的一切。
“在古时候时候,一个寺庙的传承传到了第五祖,第五祖当时在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衣钵继承人。”
“第五祖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背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
“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王选一见众人面露疑惑之色,立马解释道:“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第五祖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
王选继续说道:“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第五祖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王选讲到这里忽然停了下来,看着听得津津有味的陈南,问道:“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还未等陈南回答,就有人抢先说道:“因为这个人答错了,惹得第五祖不高兴。”
“你说的不对,因为他不识字,却偏偏要无病呻.吟,让第五祖从内心鄙视他。”
一时之间,众说纷纭,但无一不是说慧能愚蠢的。
王选见到陈南老师目露疑难之色,知道老师内心焦灼,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也就不钓他的胃口。
“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第五祖的禅房,在那里接受了第五祖的衣钵。”
“原来三下是三更的意思!”一时之间众人恍然大悟。
王选轻轻一笑,他们若是知道西游记中菩提老祖是如何教导孙悟空的,便不难猜到了。
陈南听完这段故事之后,长长的舒了口浊气,似乎吐出了内心的郁结,整个人也开明不少。
王选眼神一亮,他知道刚刚陈南因为思索过度而陷入了一种虚弱的状态,若是强行灌输知识,只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此刻看到陈南这种状态,他立马就续了下文。
“其实人生三重界,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陈南目视着他,像是一个老实受教的学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王选继续剖析:“道生一,也就是说“道”这个世界的规律产生了一元的“无极”。一生二,无极这东西无色无相没有尽头的你也搞不清,无极产生了太极,太极这东西就是最基本的二元论,一黑一白,对立统一。二生三,三生万物,三这个东西就成为了世界的本源。”
“三”究竟是什么?”陈南问道。
“三这个东西就像是一个正反对立的东西,你给他加一个调和因子,所以就产生了三个状态,或者是阶段。”
不等他提问,王选继续说道,既然他想要说得深奥一点,就要往这条不归路一直走下去。
“简单点说,你初次感受世界,物质就是物质,你就是你,天地不仁。你活在天地的安排中,本能的驱动中,一步步走着。
中庸的阶段,你开始思考这一切到底因为什么而产生,所有的物质又是因为什么而变化,你徜徉在思维的海洋里,你早已忘了眼前的大山,而是非常细致的思辨,我们希望找到一个可以服务自己的东西,或是采山上之石,或是饮山涧之水,仿佛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共性,这个共性就像一个终极,是你需要探寻的东西。
最后的阶段你会发现,打开了一个又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后结果发现前方又全是黑暗,我们曾经希望改变的一切,又转头反蚀了自己,这世界的终极本来就存在在大山中,以及我们最一开始的灵明。我们曾经认为是表象的东西,往往其实就是最本质的真理,我们认为无尽之处的那个灵明,本身就在我们体内。
而转头而去,又是新的轮回。
转过头来你会发现本质仍然一样,山就是山,无论你怎么看。你就是你,无论有山没山。”
话音刚落,如王选料想,全场像是死一般寂静。(未完待续。)
陈南见王选老长时间不开口,一直有个问题憋着,索性也提了出来,问道:“不知道这些话出自哪位高人之口?”
王选一愣,随及释然。
他现在才十三岁的年纪,哪里像是能够悟出这种道理的人,若他一直坚定是自己的观点,反而不美,索性也就直说了:“是一位曾经见过一面的高僧。”
陈南一听,顿觉果然如此,他心里暗想着王选定然大有机缘,以后一定要多亲近亲近。
然而王选一旦打开了话匣子,也就不准备轻易结束。
“那位高僧曾经对我说过一个关于他师傅的故事,不知道老师有没有兴趣?”
众人只当是王选不知道作何解释,故意转移话题,一时间众说纷纭,乱作一团,然而陈南一听此话,顿时来了兴致,将这人生三重界的解释放在了一旁。
“你且说?”
王选索性坐上了面前的桌子,只觉得让老师一直站着也不是,而且中间还隔着一个桌子,于是牵引着陈南坐到了椅子上,他这一居高临下,立马成为了众人的焦点。
婧儿看着此时的王选,忽然觉得他认真起来有一种说不出的美丽,美目盼兮,已然忘却了周边的一切。
“在古时候时候,一个寺庙的传承传到了第五祖,第五祖当时在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衣钵继承人。”
“第五祖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背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
“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王选一见众人面露疑惑之色,立马解释道:“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第五祖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
王选继续说道:“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第五祖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王选讲到这里忽然停了下来,看着听得津津有味的陈南,问道:“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还未等陈南回答,就有人抢先说道:“因为这个人答错了,惹得第五祖不高兴。”
“你说的不对,因为他不识字,却偏偏要无病呻.吟,让第五祖从内心鄙视他。”
一时之间,众说纷纭,但无一不是说慧能愚蠢的。
王选见到陈南老师目露疑难之色,知道老师内心焦灼,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也就不钓他的胃口。
“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第五祖的禅房,在那里接受了第五祖的衣钵。”
“原来三下是三更的意思!”一时之间众人恍然大悟。
王选轻轻一笑,他们若是知道西游记中菩提老祖是如何教导孙悟空的,便不难猜到了。
陈南听完这段故事之后,长长的舒了口浊气,似乎吐出了内心的郁结,整个人也开明不少。
王选眼神一亮,他知道刚刚陈南因为思索过度而陷入了一种虚弱的状态,若是强行灌输知识,只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此刻看到陈南这种状态,他立马就续了下文。
“其实人生三重界,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陈南目视着他,像是一个老实受教的学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王选继续剖析:“道生一,也就是说“道”这个世界的规律产生了一元的“无极”。一生二,无极这东西无色无相没有尽头的你也搞不清,无极产生了太极,太极这东西就是最基本的二元论,一黑一白,对立统一。二生三,三生万物,三这个东西就成为了世界的本源。”
“三”究竟是什么?”陈南问道。
“三这个东西就像是一个正反对立的东西,你给他加一个调和因子,所以就产生了三个状态,或者是阶段。”
不等他提问,王选继续说道,既然他想要说得深奥一点,就要往这条不归路一直走下去。
“简单点说,你初次感受世界,物质就是物质,你就是你,天地不仁。你活在天地的安排中,本能的驱动中,一步步走着。
中庸的阶段,你开始思考这一切到底因为什么而产生,所有的物质又是因为什么而变化,你徜徉在思维的海洋里,你早已忘了眼前的大山,而是非常细致的思辨,我们希望找到一个可以服务自己的东西,或是采山上之石,或是饮山涧之水,仿佛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共性,这个共性就像一个终极,是你需要探寻的东西。
最后的阶段你会发现,打开了一个又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后结果发现前方又全是黑暗,我们曾经希望改变的一切,又转头反蚀了自己,这世界的终极本来就存在在大山中,以及我们最一开始的灵明。我们曾经认为是表象的东西,往往其实就是最本质的真理,我们认为无尽之处的那个灵明,本身就在我们体内。
而转头而去,又是新的轮回。
转过头来你会发现本质仍然一样,山就是山,无论你怎么看。你就是你,无论有山没山。”
话音刚落,如王选料想,全场像是死一般寂静。(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