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陇州大多数的县城一样,乐涫城并不大,周长三四里。
    分南北两个城区。
    北城较小,是郡府、郡丞府、郡尉府、县寺等官廨的所在;南城较大,为县人所居。
    莘迩领兵由南城门入,瞬时惊动南城中的各里,百姓们奔走相告,涌出打望;时当下午,城角的“市”正热闹时候,商贾、买家、混在市里浪荡的轻薄少年们,许多也出来观瞧。
    时下的步卒,大多无甲。
    莘迩点的此百人,乃步卒中的披甲精锐。
    他们铁甲持槊,拥着莘迩走在石板铺就的街道上,踩出的声响如秋风扫叶。
    三春艳阳的天气,士民们竟觉森凉。
    莘迩不管他们,随他们跟在后边,至城南一“里”,留两个伍守住里门,令道:“不许人进出!”
    这个里中,住得都是乐涫的上流士族,冠盖云集之处。
    “宰相门前七品官”,里魁和里监门碰上寻常百姓,从来不拿正眼看的,这会儿屁滚尿流的,双双伏拜地上,各自心中打怵。才听说莘迩讨胡凯旋,怎就骤领甲卒至此?
    里魁颤声说道:“不知府君驾临,未能远迎,死罪死罪!”
    莘迩和颜悦色,笑道:“我来你里访人,你头前带路。”
    “敢问府君要访谁家?”
    莘迩简短地说道:“张家。”
    张家累世簪缨,名氏豪雄,势倾郡县,往昔的历任建康郡守,没有不对张家恭恭敬敬的。闻莘迩是要往张家,里魁不知发什么了何事,骇怕得爬都爬不起来了。
    里监门职在捕盗、治安,胆子大点,替了里魁,在前引路。
    跟过来的百姓们听到了莘迩的回答。
    他们进不去,聚在里外的路上,三五成群,议论纷纷。
    有的认为莘迩是来找张家麻烦的;有的认为张家势大,不信莘迩会有这个胆子。不管哪种观点的,都充满了好奇和忐忑;有那受过张家欺凌的,不免却暗暗带些期盼。
    除了张家,乐涫县的右姓高氏等家,以及族中有人在郡府任官的别县大姓,如麴氏等家,俱住此“里”。
    刚被莘迩提拔的麴经今天休沐,闲在后宅读书,闻讯赶出。
    出到门外,他看到家的对面、两边,几乎每个人家的门口,都已站有人了。
    莘迩已经过了他家。他连忙追上去,被甲士喝止。莘迩回头,见是他,召他近前。
    他说道:“闻明公归县,下吏正想明日朝会拜见,祝贺明公大捷。”觑看莘迩面色,问道,“却不知明公缘何忽下鄙里?”
    莘迩笑了笑,说道:“料理点公务。”
    “什么公务?”
    “过会儿你就知道了。”
    到了张家门外。
    麴经惊疑不定,心道:“这是要做什么?”
    张家养的门客、剑士,十余人,仗械护门。
    一个剑眉朗目,身材强健的男子手提环刀,喝道:“不知此是谁宅么?汝辈何胆,竟来放肆!”
    这人是乐涫有名的大侠,勇武力壮,轻财仗义,卓有名声,极得县中轻侠、恶少年的拥戴。张龟为张家谋主的话,此人便是张家的武首。多年前,张金礼贤下士,方把他收到门下。
    里监门枉掌治安,惧他威名,畏畏缩缩,不敢应答。
    麴经认得他,皱眉说道:“不得胡言!这是本郡的太守莘公,快让开门来。”他虽看出莘迩来找张金,必非好事,但莘迩是他的主君,他却不能任之由人冒犯。
    剑眉朗目的这人轻视地说道:“我见的太守多了,没见过……”
    话音未落,随着莘迩点点头,十余甲士挺槊突前。
    槊长丈八,刀只四尺余1,这人刀还没有举起,两根长槊已刺入其体。他大叫一声,口吐血沫,瞪眼拄刀。甲士把长槊收回。这人力不足撑,踉跄了两步,摔倒地上。
    别的门客、剑士,片刻间大半被杀,小半见势不妙,奔窜逃走。
    观望的里中士人们个个失色。
    莘迩当头,大步上了台阶,经过那位大侠等的尸体,入到张家。
    张家占地很大,分了三四个院落。
    步卒带队的军侯请令,说道:“请将军下令,使卒搜索宅中,捕拿案犯。”
    莘迩说道:“张氏衣冠世家,本郡之望,须得留与体面,不能惊扰他的后宅女眷。叫他家奴仆请张公来见。”
    作事不能做得太过分。太过分了,固然逞一时之快,可流传出去,损玷名声。
    兵卒们拿了两个没得逃远的奴婢,恶狠狠促他俩快去找张金。
    前院与中庭的门打开,两个人从内走出。
    一个扎短帢,披羽氅,手执叠扇2,神色自若。
    一个眇目瘸腿,一拐一拐地跟从在后。
    这两人,前边那个是张金,后者便是张龟。
    莘迩没进“里”门,就已有里中人给张金通风。张金一边叫门客、剑士守住门户,一边急召张龟商议。可两人尚未猜出莘迩的来意,宅门以告失守,无奈之下,只好主动出来。
    军侯命令左右,说道:“拿下人犯!”
    数十甲士站满了前院,四五人待要近前擒拿。
    张金挥扇,厉声斥道:“不闻吾名乎?吾张文恭是也!小奴敢尔!”
    莘迩的本部是外地来的,到建康后,莘迩治军甚严,禁止他们无故出营,与本地百姓少有交接,还真不知道他的名字,但被他的凛然镇住,几个甲卒犹豫不前,扭脸看军侯和莘迩。
    麴经恐莘迩动怒,心道:“府君引甲杖径入张家,必有底气。张公性高,如一味顶撞,怕会不妙。”提裙趣前,劝说道,“张公,得无为性命稍微隐忍么?”
    张金蔑然说道:“‘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文恭之躯,焉能辱於小人!”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出自《诗经》。
    莘迩赞道:“久闻张氏精擅於《诗》,名不虚传。张公的风仪,在下佩服。”说道,“取令旨。”
    军侯取出一卷绢布,呈给莘迩。
    莘迩接住,说道:“张公,不必当众宣读了吧?”示意兵卒给他。
    张金展开观看,确是令狐奉的王令。
    令中写道:“张二罔念国恩,狼心狗肺,勾结胡虏;拿下了,押送入都发落。”
    饶是强自镇定,张金也忍不住双手发抖,他心道:“大王怎会知晓我与且渠的来往?”
    莘迩从容说道:“公家世代高门,公清名远播,便不动刑具了。请张公命步罢。”
    张金虽然不知莘迩遣人监视他家,此时却也猜出令狐奉能知此事,定与他有关,心道:“我与且渠密信一事,非常小心,莘阿瓜纵侥幸获知,料亦没有证据。”怒道,“大王听信小人谗言,说我勾结胡虏,有证据么?张家清白名望,不可因我而毁,没有证据,我怎可从你出门!”
    莘迩自怀中取出了一封信,晃给他看,说道:“此信,张公还记得么?”
    那信纸两面紫色,数行字,下落了个小小的红色印痕。
    张金辨出,正是他给元光的回信。
    他惶恐心道:“怎落入到了田舍奴的手中!”
    却是攻破了且渠后,严袭检查缴获,从中发现了此信,於是呈给莘迩。
    张金说道:“这是什么?”
    “事已至此,公犹嘴硬?要我给你念一念么?”
    “这不是我写的,是、是……,你可以察验笔迹!”
    一直没说话的张龟也认出了此信,听见此话,惊慌至极,这封回信可是他写的!
    “下边的印章总不假吧?”
    “我的印章闲放书房,遭人盗用不足为奇。”
    莘迩熟视张金许久,张金额头汗水涔涔。
    张金尚能勉强支应,张龟控制不住恐惧了,莘迩看的虽不是他,他却满脑混沌,双腿发软,站不住脚,“扑通”一声跪下,膝盖碰到坚实的石板,疼痛使他略微清醒,伏拜叩首不止。
    莘迩扫了他眼,初时奇怪他为何失态,很快醒悟,心道:“老张3说不是他写的此信,看来应是不假。这是何人?信是他写的吧?”
    莘迩暂不理会张龟,对张金一笑,说道:“也许是有误会。不过,王令我不得不遵。张公,你有再多说辞,讲与大王听罢。”
    门外有人说话,说道:“劳烦,让一让,我给府君回命来的。”
    院中的甲士们让开条小路,黄荣、向逵和两个吏卒押着张道将进来。
    黄荣等下揖说道:“禀明公,案犯张道将带到;槛车停在了里外。”
    张道将魂不守舍,面色惨白,看到他的父亲,想要扑过去,被向逵一把按住。
    张道将比向逵矮了一头,体格也比他瘦得多,便如一只小鸡被老鹰抓住,脱开不得。
    军侯亲领兵卒上去,拿住了张金父子,指着张龟,问莘迩道:“这个拿不拿?”
    这位是信件笔迹的原主,当然得拿。
    双臂被两个强健的兵卒架起,脖子被其中一个兵卒掐住,手背碰到兵卒的甲衣,坚硬冰凉;张龟的独眼,无神游移,目光从张金的身上移到军侯的腰刀上,又移到张道将蓬乱的头上,最后落到了莘迩温和的脸上。他妻子的面孔、两个儿子的面孔在他脑中交替浮现。
    与胡虏勾结、出卖郡朝、陷害命官。
    等槛送到王都,张金父子不一定死,按照张金的说辞,若把一切都推到他的头上,他一定活不成。
    仕途断在了张家手里,命也要交代给张家么?
    张金父子、张龟被甲士们押解出门。
    里中士人,有的退入家中,掩住门户,从门缝中窥探;有的震惊不已;有的与张金交好,想给他说情,却根本靠不近莘迩。亦有拉住麴经等吏询问情况的,麴经等无言以答。
    出到里门,外头的百姓们见张金父子竟然真的被抓了,哗然一片。
    两辆槛车停在街上,兵卒粗暴地推搡张金父子进去。
    张道将何尝受过此等待遇?又惊又怕,痛哭流涕。
    张金大怒,顾张道将,恚道:“阿蜍女郎耶?涕泣何为!”
    张道将勉强收住哭声。
    两人登上槛车。
    军侯为难地看向张龟,问道:“将军,这个家伙怎么办?”
    黄荣说道:“下吏再去调辆槛车。”
    虽然经常抱怨,却不离不弃的妻子;贪玩但是聪明,被他寄托了未遂抱负的的两个儿子,就这样的永别了么?
    像妻子说的,他给张家做了半辈子的狗,任劳任怨,他心道:“就换来了这个结局么?”
    换来这个结局也无所谓,他已是废人,死了不妨,但是,妻子、儿子怎么办?
    张龟挣扎起来,脑子空前的灵活,思寻求生之策。
    他看到围观的士民们很多面现不忍,乃至有因为张金适才呵斥张道将的那句话,而露出佩服表情的,他想到了活命的办法。
    他大声喊道:“张金父子阴接索虏,叛变朝廷,龟亲眼所言,亲耳所闻,求恳作证!”
    一喊之下,街上的士民轰然大乱。
    张家居然勾结胡虏?背叛了朝廷?有人将之与莘迩出讨胡部的事情联合在一起,大胆猜测,莫非胡部的反叛,就是张家造成的?十余年前的夷乱,大家记忆犹新,虽然没几个月就被平定了,郡县百姓也是颇受其害,死了不少人。如果张家真的勾结胡虏,如果胡部作乱真与张金父子有关,那就算他家名声清远,一下也臭了,至少干这事的张金父子被抓,半点不冤。
    莘迩惊奇地打量张龟。
    张龟拼劲力气,嘶声叫道:“明公三年不鸣,鸣即杀英杰么?”
    ……
    求推荐、求收藏;感谢大家打赏。
    我怎么觉得每天的这句话都是白写呢,收藏慢悠悠,推荐不见多。
    ——
    1,四尺余:环首刀通常长约一米,再长点的,有一米一二。原本的时空中,魏晋尺度,用的是杜夔所定之制,称杜夔尺,约二十四厘米多些。书中借用。
    2,叠扇:即后世之折叠扇。扇面为绢或纸,以竹篾为骨,两侧夹以小竹板,可收可撤。
    此种形制的扇子,初见於汉末,因常佩於腰间,故称“要(腰)扇”;晋时,名以叠扇,“叠扇放床上,企想远风来”。
    3,老张:大家好多觉得老傅、老宋之类的称呼,与古代的背景不太相合,在这里作一个解释。
    将“老”字加在各种称谓之前的习惯,发端於魏晋,唐宋蔚成风习。
    《世说新语》:“持其臂曰:‘汝岂复足为老兄计’?”《晋书》:“大丈夫岂当以老姊求名?”此加於亲属称谓上的。
    白居易诗:“每被老元偷格律”,“试觅老刘看”。元是元稹,刘是刘禹锡,他的两个好朋友。此加於姓上的。
    苏轼诗:“老可能为竹写真。”苏轼的表兄弟文同,字与可。此加於字上的。
    南宋范成大诗:“快读老坡秋望赋。”老坡,说的是苏轼。此加於号上的。
    郑板桥诗:“老郑身为七品令,不认酒情但认清。”此自称。
    书中凡是用老傅、老宋这类称呼的,通常表达两种意思,一种是上下级、朋友间的亲昵,一种是不尊重,比如令狐奉呼傅乔“老傅”,莘迩呼氾丹“老氾”,呼宋翩“老宋”。

章节目录

即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赵子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赵子曰并收藏即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