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一过,北京城里的各个衙门都恢复办公,街道上行人,商贩,苦力一下涌了出来。巨大的城市逐渐从睡梦中苏醒。这几天官场上气氛有些小紧张,传说福建接连有紧急折子递进宫里,有的说倭寇登陆藩国琉球烧杀抢掠,据说今年倭寇还要入寇闽浙;有的说夷人军船闯进福州港口还开炮。从康熙十二年吴三桂起兵,到去年施琅灭了东宁郑家,三藩之乱整整打了十年,差不多把整个南方打成一堆破烂,这才消停了不到半年难道乱事又要起吗?也有消息说正当盛年的皇帝(时年30岁)被气的掀了桌子,这几天被召见的臣子一茬一茬的没断过,内阁大学士,兵部和户部满汉尚书,各国传教士,昨天连明郑的降将刘国轩(注一)都被带进宫里。今天觐见的是征台副帅吴英。
吴英早年也是明郑低级军官,不过他在康熙二年就已经投降大清,一直在绿营队伍里南征北战,算是朝廷比较信任的汉人武将。这次征台副帅选的就是他,按规制灭国之战要到北京献俘,因为施琅被射伤眼睛,十一月吴英带大队进京参加仪式。在另一世,他很快会到浙江做总兵,后来调任四川陆路提督。这位本来元宵节后就要启程回家,结果兵部给他传话让他继续等着,他是纯粹武人也没多想,没想到等到的结果是皇上召见。
一大早朝会后,人高马大的吴英被带进乾清宫,皇上在这儿接见,康亲王杰书和武英殿大学士(注二)明珠也在场。康熙对这种纯粹武将一向很客气,他先询问澎湖海战细节和大军安平登陆后的见闻。其实年底朝里对台湾未来处置已经敲定,因为施琅的坚持,再加上东阁大学士黄锡衮(去年分管兵部)赞同,台湾设一府三县年后会公布执行。朝里诸公和皇帝都是在舆图上讨论形式,谁也没真去过台湾,所以吴英作为当事人说的话还是挺有分量的。
吴英今天被赐了座,这会他正站起来回话“皇上,这次大军陆续带回六万多口,岛上留的不过两万六七千丁,朝廷在澎湖、安平等地驻军不下一万三千人,台湾固若金汤。”征台大军回闽时,每只部队按比例留驻部分士兵,所以台湾士兵很多。这件事情很麻烦,吴英继续向皇上陈情“台湾民少兵多,以前说台湾产鹿和糖,可以靠特产供养士卒,臣在台湾待了几个月,这点特产不足养兵,如今澎湖、安平两地尚有赶缯艍船百只,不如留二十条通报消息,其余都调回福建。”
施琅给皇帝上疏请求台湾开府时讲了三个理由,一是台湾以前荷兰夷占过,如果朝廷打下来又放弃,荷兰夷又来占领将来很麻烦;二是说台湾能够屏障浙闽粤数省,如果朝廷不占,别的国谁占了对东南沿海都有威胁;三他提出台湾产米、鹿和糖,朝廷驻兵万人,就能牢固的控制台湾,而且万把人对台湾压力不大,当地完全供养的起。
他上疏里可没提台湾的已开垦耕地被施家自己占了近半,再说剩下的地也没人力耕种。台湾弃留大讨论,在座的几位都参与过,杰书悄悄瞥了明珠一眼。明珠立马站起来回话“皇上,台湾税田不过六七万亩,驻台大军所食都是靠福建船送供给,往往送十不能到四五,所费糜多不如酌减。不过只留二十条船,确实少了些。”大凡山川土地如果是外藩,那出了什么事情都没太大关系,左右失不了朝廷体面。如果已经开府设衙,再发生民变,海盗或者他国来攻那必须得处理,所以这么大岛子留二十条船确实还是太危险。
御座上康熙微微点头,吴英只是粗鄙武将,他能说出留船多了费兵费钱粮已经相当不错,至于其他因素,还能指望这种武夫能平衡吗。再说安平土地大头被施琅豪夺他又怎会不知,只不过施琅说的三条要素算听进朝廷各位大佬心里。现在朝廷的意见,咱也不指着在台湾能赚到钱粮,只要不亏或者少亏,能保个东南沿海安靖就行。
至于施琅占地,其实康熙内心深处很厌恶施琅这人。早年当面批评过施琅‘粗鲁武夫,未尝学问,度量偏浅,恃功骄纵’,但是这厮刚刚立下灭国之功,如果因为这点小事处置,容易让世人觉得皇上不够宽厚,落下鸟尽弓藏的恶名。康熙爷是个特别好名声的,为这点小事坏了自己脸面,他是不肯做的。这事且先记下,以后有机会再发落,康熙转了话题“卿是闽人,福建如今可还有海寇?”吴英又得站起来回话“海寇断不至蔓延,若蔓延,任臣等何用?”他又低头施礼“唯海中与城郭不同,海中汪洋乘一小舟,又随处可藏匿,若商贾失利不得已走而为盗往往有之,不可遽谓之海寇也。”他说的很实在,皇上觉得特符合他对武将的期待,于是改任吴英为舟山总兵,又当场手书四个大字‘做万人敌’赐给吴将军。
皇上还问吴英如何看倭寇。倭寇在明朝中后期特别严重,那时候正逢日本战国,无数落魄武士浪人勾结海商到中国沿海劫掠发财。那都好几十年前的事情,这一代人一般只闻其名未闻其实。吴英也见过倭人,他在国姓爷手下当小兵的时候,郑军中有一支‘倭人军’是精锐部队,经常在攻坚夺寨时出奇兵使用。所以他老实回答没亲手过过招,但自己对倭寇有一定了解“倭人穷困又极残暴,成军往往悍不畏死,若有百人一队就是大敌。若倭寇一起,当为我朝大患。”至此,皇上觉得一个武人能给朝廷的建议已经圆满,他对吴英的奏对非常满意,心里把这个高出常人一头的大个武将排在可用名单上。
等吴英叩头下去,君臣几个继续讨论国家大事。今天讨论的都是恶心事,第一件就是英圭利人炮击闽江,朝廷收到福建几位大员联名上疏,按照奏章说的,夷人极为无礼,先是要求大清国总督出面赔罪,在遭到拒绝后悍然冲进闽江河口,还好闽安协战备充分在离城几十里外包围夷人船只,经过激烈炮战击伤夷船。福州还捞到夷人浮尸两具,估计应该打死打伤夷人二十余人,自己也有近二十人伤亡,一条大船也被打成重伤。另一份请罪折子是隔一天到的,这份是说夷人在逃出闽江口后又奇袭海坛岛,海坛镇完全没有防备,被击沉两条大船、击伤四条,人员有六七个伤亡。
康熙手里还有一份福州将军秘折。设将军就是为了监控当地军政大员,也有义务把这种军国大事报上来。这份折子写的更细,具体描述了当时近四十条船包围夷人一条大船,结果被夷人在狭窄的闽江里掉头逃走,英圭利人在船掉头的一瞬间还发炮打烂了一条赶缯。对这件事,兵部的意见英圭利人主动向大清挑战,肯定不能就这么算了。不过不晓得这个夷国在哪里,所以建议朝廷发兵围困澳门,逼佛郎机人交出英圭利船只,康亲王也开口支持这个结论。
康熙倒是比兵部内阁都清楚夷人情况,他已经在地球仪上请传教士标注出各个欧洲国家以及他们的殖民地。从图上能看到,这英圭利夷可是占了不少地方,不过在南洋他们没据点,离大清国最近的远在天竺,距离广州怕不要上万里。派兵去打那肯定是算了,连打几百里外的台湾都得积聚十年,万里外爬到半路上估计都得饿死。
也是因为离得远,其实康熙并不担心,距离远是相互的,自己打不到英圭利人,他们也没办法挑战大清。其实真正对大清有威胁的就是一个罗刹夷,他们已经把触角伸到黑龙江和外蒙古,这是大清的心腹大患。另外西班牙夷占了吕宋,那儿距离广东挺近的。吕宋夷人最近几十年很老实,暂时也看不出危险。
荷兰夷也猛,他们在南洋大小据点几十个,只有他家是有能力调动船队和大清冲突的。施琅奏折说的三条,就是怕大清撤退荷兰夷占据台湾这条真正打动皇帝,占了台湾的夷人,那对东南沿海威胁太大了。于是康熙借坡下驴,派兵围攻澳门就算了,皇帝心里明白葡萄牙夷哪里敢动英圭利船,只不过朝廷脸面失不得,那就派员到澳门对夷人进行申斥,严禁澳门夷和英圭利人交易,而且通报沿海,以后就是通商也不准和英圭利人贸易,如果遇到英圭利人船一律发炮赶走。至于福州那几个英圭利人先关着吧,过段时间等这事风浪下去再放回澳门。
琉球被倭国攻打这事儿也很讨厌,完全没办法处理嘛。元朝时候够强大吧,西边都打到多瑙河了,康熙还特意看了看多瑙河在什么地方。世祖忽必烈三次遣使倭国要求投降,人家倭国杀了三次使者。后来把元朝惹毛了两次派兵攻打,两次都败的非常之惨。康熙就是自信心再膨胀,也没觉得我大清军势能超过元朝,要是派兵攻打那不是自取其辱么。但不处理,琉球可是十几个藩国里最听话最乖巧的,人家两年一供,年号都用康熙,属于最老实的外藩,总不好啥也不做寒了琉球的心吧。
对倭国这事兵部和内阁没人敢喊征伐,倭国虽然不大可也是万乘之国。再说大家都是读书人,元朝出了啥事大家都是知道的。再说近的,朱元璋刚建大明时候猛吧,派了使者去倭国一样被杀,把老朱气的掀了桌子,最后还不是自己忍了。倭国在哪儿大家倒是知道,可派人申斥都不行,两国没有外交关系……让人讨厌的是,福建巡抚是用正常上疏递到北京来,如果朝廷不给个处理意见,消息很容易北京城里传了个遍,到时候要是有御史或者小官为了名气上奏,那时候会比较被动。
明珠看了看皇上的脸色,想想就自己身份低还得自己先说“奴才觉得琉球人好安抚,他们又没灭国,只要朝廷给些抚恤也就行了。”今年就是琉球贡年,按惯例八九月琉球会派人来福州进贡,会有一队人到北京面君,到时候不管钱粮布匹给他们一些也就是了,大不了再让皇上好言宽慰几句。明珠看看皇上眼色,继续说道“倭国入寇这事不可不防,前朝时候东南倭寇数十年,膏腴之地被倭乱尽毁,到时候麻烦就大了。”
这不是废话吗,明朝倭寇闹了快一百年,难道皇上会不知道?问题是怎么防又不吃亏又不能显得怕了倭国。杰书倒是出个主意“奴才听说朝鲜这些年倒是和倭国有联系,不如通告朝鲜,让他们去申斥倭国。另外也不许朝鲜和倭国贸易往来,免得资敌。”这办法倒是能用,朝鲜当年差点被倭人灭国,让他们去骂倭国他们肯定不敢去的,不过这并不妨碍大清国给他们下这个命令,反正不管咋执行,后面朝鲜肯定会上奏说他们已经骂过了。
康熙越想越觉得生气,三藩这么凶都被自己灭了,这会儿倭人又出来捣乱。“这倭子国,最是反复无常之国。其人甚卑贱,不知世上有恩谊,只一味慑于武威,故尔不得对其有稍许好颜色。”这话就是赞同杰书说的,杰书听了很受鼓励,又继续出主意“皇上,按去年的廷议,明后年浙江和江宁也要开口通商,南边通商贸易主要对夷人,北面要是开了口子,那就是对着倭国,不如把北边停了免得资敌。”
今年明珠正管着户部,这事他觉得有难度“王爷,咱国里缺铜,直隶一两银子只能换六七百钱,如果不开贸易,倭铜却是难办。”明朝造钱先是用江西铜,随着江西铜矿枯竭,后面主要靠倭铜和云南铜,等到满清禁海后,倭铜就没了来源。再后面是三藩之乱,这仗最后是在云南打完,几十万大兵把云南杀成千里赤地,现在云南别说采铜,就是明朝铜矿在哪儿都没人知道了。这事儿左右难处理,康熙挥挥手让两位大臣退下去,他还要再想想。
--
吴英早年也是明郑低级军官,不过他在康熙二年就已经投降大清,一直在绿营队伍里南征北战,算是朝廷比较信任的汉人武将。这次征台副帅选的就是他,按规制灭国之战要到北京献俘,因为施琅被射伤眼睛,十一月吴英带大队进京参加仪式。在另一世,他很快会到浙江做总兵,后来调任四川陆路提督。这位本来元宵节后就要启程回家,结果兵部给他传话让他继续等着,他是纯粹武人也没多想,没想到等到的结果是皇上召见。
一大早朝会后,人高马大的吴英被带进乾清宫,皇上在这儿接见,康亲王杰书和武英殿大学士(注二)明珠也在场。康熙对这种纯粹武将一向很客气,他先询问澎湖海战细节和大军安平登陆后的见闻。其实年底朝里对台湾未来处置已经敲定,因为施琅的坚持,再加上东阁大学士黄锡衮(去年分管兵部)赞同,台湾设一府三县年后会公布执行。朝里诸公和皇帝都是在舆图上讨论形式,谁也没真去过台湾,所以吴英作为当事人说的话还是挺有分量的。
吴英今天被赐了座,这会他正站起来回话“皇上,这次大军陆续带回六万多口,岛上留的不过两万六七千丁,朝廷在澎湖、安平等地驻军不下一万三千人,台湾固若金汤。”征台大军回闽时,每只部队按比例留驻部分士兵,所以台湾士兵很多。这件事情很麻烦,吴英继续向皇上陈情“台湾民少兵多,以前说台湾产鹿和糖,可以靠特产供养士卒,臣在台湾待了几个月,这点特产不足养兵,如今澎湖、安平两地尚有赶缯艍船百只,不如留二十条通报消息,其余都调回福建。”
施琅给皇帝上疏请求台湾开府时讲了三个理由,一是台湾以前荷兰夷占过,如果朝廷打下来又放弃,荷兰夷又来占领将来很麻烦;二是说台湾能够屏障浙闽粤数省,如果朝廷不占,别的国谁占了对东南沿海都有威胁;三他提出台湾产米、鹿和糖,朝廷驻兵万人,就能牢固的控制台湾,而且万把人对台湾压力不大,当地完全供养的起。
他上疏里可没提台湾的已开垦耕地被施家自己占了近半,再说剩下的地也没人力耕种。台湾弃留大讨论,在座的几位都参与过,杰书悄悄瞥了明珠一眼。明珠立马站起来回话“皇上,台湾税田不过六七万亩,驻台大军所食都是靠福建船送供给,往往送十不能到四五,所费糜多不如酌减。不过只留二十条船,确实少了些。”大凡山川土地如果是外藩,那出了什么事情都没太大关系,左右失不了朝廷体面。如果已经开府设衙,再发生民变,海盗或者他国来攻那必须得处理,所以这么大岛子留二十条船确实还是太危险。
御座上康熙微微点头,吴英只是粗鄙武将,他能说出留船多了费兵费钱粮已经相当不错,至于其他因素,还能指望这种武夫能平衡吗。再说安平土地大头被施琅豪夺他又怎会不知,只不过施琅说的三条要素算听进朝廷各位大佬心里。现在朝廷的意见,咱也不指着在台湾能赚到钱粮,只要不亏或者少亏,能保个东南沿海安靖就行。
至于施琅占地,其实康熙内心深处很厌恶施琅这人。早年当面批评过施琅‘粗鲁武夫,未尝学问,度量偏浅,恃功骄纵’,但是这厮刚刚立下灭国之功,如果因为这点小事处置,容易让世人觉得皇上不够宽厚,落下鸟尽弓藏的恶名。康熙爷是个特别好名声的,为这点小事坏了自己脸面,他是不肯做的。这事且先记下,以后有机会再发落,康熙转了话题“卿是闽人,福建如今可还有海寇?”吴英又得站起来回话“海寇断不至蔓延,若蔓延,任臣等何用?”他又低头施礼“唯海中与城郭不同,海中汪洋乘一小舟,又随处可藏匿,若商贾失利不得已走而为盗往往有之,不可遽谓之海寇也。”他说的很实在,皇上觉得特符合他对武将的期待,于是改任吴英为舟山总兵,又当场手书四个大字‘做万人敌’赐给吴将军。
皇上还问吴英如何看倭寇。倭寇在明朝中后期特别严重,那时候正逢日本战国,无数落魄武士浪人勾结海商到中国沿海劫掠发财。那都好几十年前的事情,这一代人一般只闻其名未闻其实。吴英也见过倭人,他在国姓爷手下当小兵的时候,郑军中有一支‘倭人军’是精锐部队,经常在攻坚夺寨时出奇兵使用。所以他老实回答没亲手过过招,但自己对倭寇有一定了解“倭人穷困又极残暴,成军往往悍不畏死,若有百人一队就是大敌。若倭寇一起,当为我朝大患。”至此,皇上觉得一个武人能给朝廷的建议已经圆满,他对吴英的奏对非常满意,心里把这个高出常人一头的大个武将排在可用名单上。
等吴英叩头下去,君臣几个继续讨论国家大事。今天讨论的都是恶心事,第一件就是英圭利人炮击闽江,朝廷收到福建几位大员联名上疏,按照奏章说的,夷人极为无礼,先是要求大清国总督出面赔罪,在遭到拒绝后悍然冲进闽江河口,还好闽安协战备充分在离城几十里外包围夷人船只,经过激烈炮战击伤夷船。福州还捞到夷人浮尸两具,估计应该打死打伤夷人二十余人,自己也有近二十人伤亡,一条大船也被打成重伤。另一份请罪折子是隔一天到的,这份是说夷人在逃出闽江口后又奇袭海坛岛,海坛镇完全没有防备,被击沉两条大船、击伤四条,人员有六七个伤亡。
康熙手里还有一份福州将军秘折。设将军就是为了监控当地军政大员,也有义务把这种军国大事报上来。这份折子写的更细,具体描述了当时近四十条船包围夷人一条大船,结果被夷人在狭窄的闽江里掉头逃走,英圭利人在船掉头的一瞬间还发炮打烂了一条赶缯。对这件事,兵部的意见英圭利人主动向大清挑战,肯定不能就这么算了。不过不晓得这个夷国在哪里,所以建议朝廷发兵围困澳门,逼佛郎机人交出英圭利船只,康亲王也开口支持这个结论。
康熙倒是比兵部内阁都清楚夷人情况,他已经在地球仪上请传教士标注出各个欧洲国家以及他们的殖民地。从图上能看到,这英圭利夷可是占了不少地方,不过在南洋他们没据点,离大清国最近的远在天竺,距离广州怕不要上万里。派兵去打那肯定是算了,连打几百里外的台湾都得积聚十年,万里外爬到半路上估计都得饿死。
也是因为离得远,其实康熙并不担心,距离远是相互的,自己打不到英圭利人,他们也没办法挑战大清。其实真正对大清有威胁的就是一个罗刹夷,他们已经把触角伸到黑龙江和外蒙古,这是大清的心腹大患。另外西班牙夷占了吕宋,那儿距离广东挺近的。吕宋夷人最近几十年很老实,暂时也看不出危险。
荷兰夷也猛,他们在南洋大小据点几十个,只有他家是有能力调动船队和大清冲突的。施琅奏折说的三条,就是怕大清撤退荷兰夷占据台湾这条真正打动皇帝,占了台湾的夷人,那对东南沿海威胁太大了。于是康熙借坡下驴,派兵围攻澳门就算了,皇帝心里明白葡萄牙夷哪里敢动英圭利船,只不过朝廷脸面失不得,那就派员到澳门对夷人进行申斥,严禁澳门夷和英圭利人交易,而且通报沿海,以后就是通商也不准和英圭利人贸易,如果遇到英圭利人船一律发炮赶走。至于福州那几个英圭利人先关着吧,过段时间等这事风浪下去再放回澳门。
琉球被倭国攻打这事儿也很讨厌,完全没办法处理嘛。元朝时候够强大吧,西边都打到多瑙河了,康熙还特意看了看多瑙河在什么地方。世祖忽必烈三次遣使倭国要求投降,人家倭国杀了三次使者。后来把元朝惹毛了两次派兵攻打,两次都败的非常之惨。康熙就是自信心再膨胀,也没觉得我大清军势能超过元朝,要是派兵攻打那不是自取其辱么。但不处理,琉球可是十几个藩国里最听话最乖巧的,人家两年一供,年号都用康熙,属于最老实的外藩,总不好啥也不做寒了琉球的心吧。
对倭国这事兵部和内阁没人敢喊征伐,倭国虽然不大可也是万乘之国。再说大家都是读书人,元朝出了啥事大家都是知道的。再说近的,朱元璋刚建大明时候猛吧,派了使者去倭国一样被杀,把老朱气的掀了桌子,最后还不是自己忍了。倭国在哪儿大家倒是知道,可派人申斥都不行,两国没有外交关系……让人讨厌的是,福建巡抚是用正常上疏递到北京来,如果朝廷不给个处理意见,消息很容易北京城里传了个遍,到时候要是有御史或者小官为了名气上奏,那时候会比较被动。
明珠看了看皇上的脸色,想想就自己身份低还得自己先说“奴才觉得琉球人好安抚,他们又没灭国,只要朝廷给些抚恤也就行了。”今年就是琉球贡年,按惯例八九月琉球会派人来福州进贡,会有一队人到北京面君,到时候不管钱粮布匹给他们一些也就是了,大不了再让皇上好言宽慰几句。明珠看看皇上眼色,继续说道“倭国入寇这事不可不防,前朝时候东南倭寇数十年,膏腴之地被倭乱尽毁,到时候麻烦就大了。”
这不是废话吗,明朝倭寇闹了快一百年,难道皇上会不知道?问题是怎么防又不吃亏又不能显得怕了倭国。杰书倒是出个主意“奴才听说朝鲜这些年倒是和倭国有联系,不如通告朝鲜,让他们去申斥倭国。另外也不许朝鲜和倭国贸易往来,免得资敌。”这办法倒是能用,朝鲜当年差点被倭人灭国,让他们去骂倭国他们肯定不敢去的,不过这并不妨碍大清国给他们下这个命令,反正不管咋执行,后面朝鲜肯定会上奏说他们已经骂过了。
康熙越想越觉得生气,三藩这么凶都被自己灭了,这会儿倭人又出来捣乱。“这倭子国,最是反复无常之国。其人甚卑贱,不知世上有恩谊,只一味慑于武威,故尔不得对其有稍许好颜色。”这话就是赞同杰书说的,杰书听了很受鼓励,又继续出主意“皇上,按去年的廷议,明后年浙江和江宁也要开口通商,南边通商贸易主要对夷人,北面要是开了口子,那就是对着倭国,不如把北边停了免得资敌。”
今年明珠正管着户部,这事他觉得有难度“王爷,咱国里缺铜,直隶一两银子只能换六七百钱,如果不开贸易,倭铜却是难办。”明朝造钱先是用江西铜,随着江西铜矿枯竭,后面主要靠倭铜和云南铜,等到满清禁海后,倭铜就没了来源。再后面是三藩之乱,这仗最后是在云南打完,几十万大兵把云南杀成千里赤地,现在云南别说采铜,就是明朝铜矿在哪儿都没人知道了。这事儿左右难处理,康熙挥挥手让两位大臣退下去,他还要再想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