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孝行书房外
钟鸣与狄莫两人躲在书房外的院墙下,似乎是在窃窃私语些什么。
“安哥儿,这不太好吧……”
“有什么不好的?你去说,义父肯定会答应的。”
“可是……我不擅长撒谎啊。”
“谁让你撒谎了?到时候真的交一篇策论不就成了?”
“安哥儿,我才十岁,私塾里的先生哪里会教我怎么写策论呢?”
“你且放心,等出门回来,我和你一起参谋参谋,快点去吧……”
钟鸣推了推狄莫的身子,可狄莫此时小小的身躯却仿佛生了根一般纹丝不动,脸上尽是踌躇神色。
“别磨蹭啦!出了门给你买糖葫芦吃!”
就这样,狄莫被钟鸣半推半架地移步到了狄孝行书房门前,钟鸣笑嘻嘻地伸出手去,趁着狄莫还在犹豫的工夫,当先敲起了门。
砰砰砰——
“进来。”门内传来了狄孝行的声音。
钟鸣大大咧咧地开了门,拉着狄莫的手,将其硬生生拽进了门槛。
书房内,狄孝行正坐在桌前,书桌上有几本账簿模样的装订本一字摊开,狄孝行正取了其中一本,看得专注。
而在狄孝行身后,上了年纪的独眼管家罗老则一言不发地侍立在一旁,安静地恍若幽魂。
“义父!罗老!”见了正坐在书桌前看书的狄孝行,钟鸣倒是不忘请安。
“爹爹、罗爷爷……”相比起钟鸣的坦荡,狄莫倒是有些目光躲闪,出声时也显得底气不足了些。
“你们两个来这里干嘛?”狄孝行放下手中的账簿,有些奇怪地看着突然进门来的两人。
钟鸣拿手指偷偷捅了捅狄莫的后背。
“啊,爹爹……我,我和安哥儿想要出一趟门。”狄莫结结巴巴道。
“出门?”狄孝行的眉头微微皱起:“不是说过,这几天最好在家里呆着么?外边现如今多了许多流民,很不太平……”
“这个……这个……”狄莫涨红了脸,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接话。
“义父,正是因为现如今邱阳城中流民遍地,阿莫才更要出门哩。”钟鸣此事接茬道:“昨日私塾中的先生托人捎来话说,要阿莫在家温书的这段时间抽空以襄楚郡旱灾为题,写一篇策论,等过几天重回私塾要交。”
岂料此言一出,狄孝行原本紧皱的眉头反而更是拧在了一起:“你才多大的年纪,私塾里的先生已然开始教授策论了?”
“阿莫天资聪颖,学功课总是比其他人快一大截,能得先生青眼相加、开开小灶也属正常。”钟鸣笑着应道,这段话说得自然而然,似乎已然打好了腹稿一般。
“莫儿?”
“正……正是如此。”狄莫吞吞吐吐道。
狄孝行扫了一眼钟鸣,又看了看脸色涨红的狄莫,最终无奈地叹了口气:“嗯……好吧,既是先生布下的功课,自然不能怠慢。”
“罗老,麻烦你带他们两个出去一趟了。”狄孝行转头向一直侍立在旁的老管家叮嘱道:“再带上两名护院,路上一定小心谨慎。”
“是,老爷。”罗老微微躬身,算是应下了。
而后,几人动作很快,只是稍稍作了些准备,一辆马车便自狄府驶出,向邱阳城西城的方向驶去……
马车外一名护院兼职马夫,控制着马车,另一名护院则坐在一旁,神色警惕地巡视着道路两旁,倒是十分尽职尽责。
而罗老、钟鸣、狄莫三人则坐在马车中。
其中钟鸣手中正攥着一本连环画模样的图册,津津有味地看着。
“阿莫,随身可带了纸笔?一会儿咱们去了解旱情的时候,总要记一些东西,回来策论方才好写一些。”
“已带好了。”狄莫小声应道。
“那就好,那就好……”钟鸣呵呵笑道,随手翻了一页手中的图册,随后“状似无意”地说了一句:“听说城西的青叶书局新进了一批连环画,正巧与咱们本就要去的地方顺路,回来的时候,不妨去看一看,如何?”
原本一直在闭目养神的罗老眼皮微动,但终究没有睁开眼睛,只是嘴角不自主地微微翘起。
“那自然是极好的!”狄莫连声附和,转头看向罗老:“罗爷爷,你看呢?我们两人也已经带足了月钱,不必让您破费的!”
“哎哟!”还未等罗老说话,狄莫一声惨叫,原来是腰间被钟鸣狠狠地拧了一把。
“太明显啦!”钟鸣低声道。
原本闭目的罗老此时终于微微睁开双眼,好似没有看到两个孩子的小动作一般,只是中规中矩地答道:“全凭两位少爷吩咐。”
只是忍了很久,终究还是忍不住道:“其实两位少爷若是想去书局买连环画,如实告知老爷便是,又何必绕这么大的一圈,累着莫少爷回府还要写一篇策论?”
“罗爷爷,你都知道啦!”狄莫脱口而出,岂料腰间又被钟鸣拧了一把,再次惨叫出声:“哎哟!”
“咳咳……罗老,此事回去就不要向义父提起了。”钟鸣尴尬道。
罗老没有答话,只是嘴角的弧度又大了些许。
此时一个声音却在钟鸣心底响起:“好小子,真有你的!这一手虚虚实实用得果真妙极!”
钟鸣脸上不动神色,却以心声回应李灵犀:“师兄谬赞,略施小计而已,这下子应当无人会起疑了。”
马车车轮滚滚而前,几人很快便到了邱阳城西。
此处已然临近城门,由于昨晚已有流民陆陆续续走到了邱阳城下,因此邱阳县衙便遣人在这里临时搭建了一些棚子,暂时安置了一批流民。
狄莫掀开马车车帘,向外面看去。
入眼之处,几乎皆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流民,加上烈日当空,有不少流民此时倚在了唯有少许荫凉的高墙墙根之下,还有的干脆蜷缩在铺于地面的破草席上,宛若一只被蒸熟的大虾。
而在不远处,官府施粥的棚子处,则排了一条长长的队伍,队伍里的流民手中尽皆拿着一只官府下发的木碗,等着每人每日仅仅派发一碗的稀粥。
钟鸣与狄莫两人躲在书房外的院墙下,似乎是在窃窃私语些什么。
“安哥儿,这不太好吧……”
“有什么不好的?你去说,义父肯定会答应的。”
“可是……我不擅长撒谎啊。”
“谁让你撒谎了?到时候真的交一篇策论不就成了?”
“安哥儿,我才十岁,私塾里的先生哪里会教我怎么写策论呢?”
“你且放心,等出门回来,我和你一起参谋参谋,快点去吧……”
钟鸣推了推狄莫的身子,可狄莫此时小小的身躯却仿佛生了根一般纹丝不动,脸上尽是踌躇神色。
“别磨蹭啦!出了门给你买糖葫芦吃!”
就这样,狄莫被钟鸣半推半架地移步到了狄孝行书房门前,钟鸣笑嘻嘻地伸出手去,趁着狄莫还在犹豫的工夫,当先敲起了门。
砰砰砰——
“进来。”门内传来了狄孝行的声音。
钟鸣大大咧咧地开了门,拉着狄莫的手,将其硬生生拽进了门槛。
书房内,狄孝行正坐在桌前,书桌上有几本账簿模样的装订本一字摊开,狄孝行正取了其中一本,看得专注。
而在狄孝行身后,上了年纪的独眼管家罗老则一言不发地侍立在一旁,安静地恍若幽魂。
“义父!罗老!”见了正坐在书桌前看书的狄孝行,钟鸣倒是不忘请安。
“爹爹、罗爷爷……”相比起钟鸣的坦荡,狄莫倒是有些目光躲闪,出声时也显得底气不足了些。
“你们两个来这里干嘛?”狄孝行放下手中的账簿,有些奇怪地看着突然进门来的两人。
钟鸣拿手指偷偷捅了捅狄莫的后背。
“啊,爹爹……我,我和安哥儿想要出一趟门。”狄莫结结巴巴道。
“出门?”狄孝行的眉头微微皱起:“不是说过,这几天最好在家里呆着么?外边现如今多了许多流民,很不太平……”
“这个……这个……”狄莫涨红了脸,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接话。
“义父,正是因为现如今邱阳城中流民遍地,阿莫才更要出门哩。”钟鸣此事接茬道:“昨日私塾中的先生托人捎来话说,要阿莫在家温书的这段时间抽空以襄楚郡旱灾为题,写一篇策论,等过几天重回私塾要交。”
岂料此言一出,狄孝行原本紧皱的眉头反而更是拧在了一起:“你才多大的年纪,私塾里的先生已然开始教授策论了?”
“阿莫天资聪颖,学功课总是比其他人快一大截,能得先生青眼相加、开开小灶也属正常。”钟鸣笑着应道,这段话说得自然而然,似乎已然打好了腹稿一般。
“莫儿?”
“正……正是如此。”狄莫吞吞吐吐道。
狄孝行扫了一眼钟鸣,又看了看脸色涨红的狄莫,最终无奈地叹了口气:“嗯……好吧,既是先生布下的功课,自然不能怠慢。”
“罗老,麻烦你带他们两个出去一趟了。”狄孝行转头向一直侍立在旁的老管家叮嘱道:“再带上两名护院,路上一定小心谨慎。”
“是,老爷。”罗老微微躬身,算是应下了。
而后,几人动作很快,只是稍稍作了些准备,一辆马车便自狄府驶出,向邱阳城西城的方向驶去……
马车外一名护院兼职马夫,控制着马车,另一名护院则坐在一旁,神色警惕地巡视着道路两旁,倒是十分尽职尽责。
而罗老、钟鸣、狄莫三人则坐在马车中。
其中钟鸣手中正攥着一本连环画模样的图册,津津有味地看着。
“阿莫,随身可带了纸笔?一会儿咱们去了解旱情的时候,总要记一些东西,回来策论方才好写一些。”
“已带好了。”狄莫小声应道。
“那就好,那就好……”钟鸣呵呵笑道,随手翻了一页手中的图册,随后“状似无意”地说了一句:“听说城西的青叶书局新进了一批连环画,正巧与咱们本就要去的地方顺路,回来的时候,不妨去看一看,如何?”
原本一直在闭目养神的罗老眼皮微动,但终究没有睁开眼睛,只是嘴角不自主地微微翘起。
“那自然是极好的!”狄莫连声附和,转头看向罗老:“罗爷爷,你看呢?我们两人也已经带足了月钱,不必让您破费的!”
“哎哟!”还未等罗老说话,狄莫一声惨叫,原来是腰间被钟鸣狠狠地拧了一把。
“太明显啦!”钟鸣低声道。
原本闭目的罗老此时终于微微睁开双眼,好似没有看到两个孩子的小动作一般,只是中规中矩地答道:“全凭两位少爷吩咐。”
只是忍了很久,终究还是忍不住道:“其实两位少爷若是想去书局买连环画,如实告知老爷便是,又何必绕这么大的一圈,累着莫少爷回府还要写一篇策论?”
“罗爷爷,你都知道啦!”狄莫脱口而出,岂料腰间又被钟鸣拧了一把,再次惨叫出声:“哎哟!”
“咳咳……罗老,此事回去就不要向义父提起了。”钟鸣尴尬道。
罗老没有答话,只是嘴角的弧度又大了些许。
此时一个声音却在钟鸣心底响起:“好小子,真有你的!这一手虚虚实实用得果真妙极!”
钟鸣脸上不动神色,却以心声回应李灵犀:“师兄谬赞,略施小计而已,这下子应当无人会起疑了。”
马车车轮滚滚而前,几人很快便到了邱阳城西。
此处已然临近城门,由于昨晚已有流民陆陆续续走到了邱阳城下,因此邱阳县衙便遣人在这里临时搭建了一些棚子,暂时安置了一批流民。
狄莫掀开马车车帘,向外面看去。
入眼之处,几乎皆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流民,加上烈日当空,有不少流民此时倚在了唯有少许荫凉的高墙墙根之下,还有的干脆蜷缩在铺于地面的破草席上,宛若一只被蒸熟的大虾。
而在不远处,官府施粥的棚子处,则排了一条长长的队伍,队伍里的流民手中尽皆拿着一只官府下发的木碗,等着每人每日仅仅派发一碗的稀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