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走了管家,徐言却也没闲着。
他叫双喜从账上支了十两银子作为束脩送予吴老夫子那里,顺便告了个假。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若非有什么紧要的事他是实在不想出门了。
徐言清晰的记得,定海县志上记载,倭寇此次肆虐宁波府,定海县受损最为严重。
除了县城没有被攻破以外,全县几乎被倭寇洗掠一空。
幸免于难的定海县城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城中粮商囤货居奇,串通一气大涨粮价,导致许多买不起粮食的普通百姓活活饿死。
徐言当然不忍心看到这一幕,但目前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
......
蛟门山,烈港。
内藤长治望着不断拍打在礁石上的海浪,眼神逐渐阴鸷。
三天了,已经晚了整整三天了。
承诺按时送予他粮食、酒肉的商贾们竟然依然没有动静。
这已经触及了内藤长治的底线。
这座小岛不比佛郎机人占下的双屿岛,除了有些淡水外土地贫瘠,既不能播撒粮食也不能种植果蔬,所有补给皆靠输入。
内藤长治麾下有两百余人,皆是他十余年来从各处收拢而来的浪人,对他忠心不二。两百多张嘴要吃饭,而岛中存粮只剩下了不足三日......
内藤长治攥刀的手紧了又紧,呼出一口热气来。
像他们这种常年打家劫舍、刀口舔血的人心中从来没有道义二字。
自打十五岁起,内藤长治便出海为寇,十余年来他劫掠的商船无数,也与其它海寇火并过。最近两年他减少了劫掠的次数,在这座小岛上安定了下来,想着靠向沿海商贾收取供金过活,却不想久而久之这些肥头大耳的商贾以为他仁善可欺。
既然如此,那便给他们放放血涨涨记性好了。
“辛五郎,吩咐下去,出海了。”
......
......
定海县城,县衙二堂。
知县赵若海愁眉苦脸,坐立不安。
“这是定海卫守御千户所孙千户送来的急报,何师爷你看看罢。”
赵若海将一份很薄的信纸递向一旁的何襄。
何师爷冲赵知县微微颔首示意,之后接过信纸不疾不徐的读了起来。
这信纸上沾了不少赵知县的汗水,不过大抵是不影响何师爷阅览的。片刻之后,何师爷和声道:“不过是倭寇叫嚣罢了。东翁勿忧。以某之见,东翁只要坚壁清野,这些宵小之辈是掀不起什么大浪的。再者说了,剿灭倭寇乃是卫所的职责,东翁只要不失土,即便将来朝廷怪罪下来,也怪不到东翁的头上。”
何师爷捻着下颌的短髯,优哉游哉的说道。
“话虽是这么说,可本官心里总觉得有些不甘。”
赵知县叹了一声道:“太祖皇帝设立卫所制,所辖之人闲时为农,战时为兵。虽说废弛已久,可如今竟然连百余倭寇都不敢一战...何其可悲,何其可叹哉!”
这赵知县虽然刚刚到任不到半年,却也对定海县全县的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定海县临海。而与之比邻的就是定海卫。
大明卫所制与府县制并行,其中卫所制虽然已经废弛,但毕竟还没有被朝廷废除。本应该成为大明边疆护佑的一股力量却视倭寇如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
当然,除了卫所军户的无能之外,本县的一些商贾也与倭寇有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对此,赵知县虽然心知肚明却也无可奈何。
他虽然为一县父母,手中却不掌兵,便是有心剿倭又能如何?
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东翁,为官之道在于隐与匿。”
何师爷不疾不徐的说道:“若要事事都做的清清白白,那就不是做官是做圣人了。眼下只要孙千户能够自保,东翁能够自保,旁的什么都不重要。”
他这一席话显然让赵知县心里好受一些。
“唉,只期盼着这次倭寇劫掠能够快些结束。”
赵知县喟然叹曰。
......
......
“倭寇来了,倭寇来了!街坊们都躲在家中,切莫上街生事!”
衙役们散布在定海县城的大街小巷中,将县尊大老爷的命令向普通百姓们进行宣贯。
事实上,他们这种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倭寇虽然惧怕却也已经习惯了。
年年闹倭患,月月闹倭患。
走了这批又来了那批。除了劫掠些钱财女子外,倭寇也掀不起什么大风浪。毕竟这城墙这么高,除非倭寇会飞天遁地之术不然是不可能进的来的。
这倭患也就是三五日,闹得凶些最多十日顶天。躲了一时避避风头,该怎么过日子还是怎么过。
如此寻摸着,他的心里更是定了几分,继续扯着嗓子一边敲锣喊道:“倭寇来了,倭寇来了!街坊们都躲在家中,切莫上街生事啊!”
......
......
时光飞逝,转眼便是十日之后。
这股倭寇大闹一通之后似乎并没有偃旗息鼓的意思。这令定海县令赵若海如坐针毡。
许多百姓家的存粮已经吃空,城内粮商又借机涨价。赵县令如果要勒令粮商降价就会得罪这些地方豪贾,将来他的政绩考评就会变得极为难看。但若是他不干预,难道要眼睁睁的看着城里饿死人吗?
至于开仓放粮嘛赵知县也不是没有想过。
只是此事兹大,非大灾之年是不能开仓赈济的。眼下到底能不能开仓放粮,赵知县实在心里没谱。
再者,宁波府不是产粮地,大部分粮食靠从外府调拨。如今定海县粮仓存粮本就不足。这次放了粮下次再有事怎么办?
正当赵县令左右为难之时,突然有衙役来报。
“禀告县尊,徐员外独子徐言求见县尊。”
徐家乃是本地望族,若是往日赵县令兴许会见上一见这徐家后生,以和徐氏一族交好。可他如今怒火中烧、心绪烦躁,怎会有心情?
只见他大手一挥道:“不见。”
“县尊...徐公子说他此来是为捐粮......”
......
......
ps:时隔一年重新发书,心情十分激动。亲爱的书友们,老坤想死大家了。寒门国士们,让我们冲起来!
他叫双喜从账上支了十两银子作为束脩送予吴老夫子那里,顺便告了个假。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若非有什么紧要的事他是实在不想出门了。
徐言清晰的记得,定海县志上记载,倭寇此次肆虐宁波府,定海县受损最为严重。
除了县城没有被攻破以外,全县几乎被倭寇洗掠一空。
幸免于难的定海县城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城中粮商囤货居奇,串通一气大涨粮价,导致许多买不起粮食的普通百姓活活饿死。
徐言当然不忍心看到这一幕,但目前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
......
蛟门山,烈港。
内藤长治望着不断拍打在礁石上的海浪,眼神逐渐阴鸷。
三天了,已经晚了整整三天了。
承诺按时送予他粮食、酒肉的商贾们竟然依然没有动静。
这已经触及了内藤长治的底线。
这座小岛不比佛郎机人占下的双屿岛,除了有些淡水外土地贫瘠,既不能播撒粮食也不能种植果蔬,所有补给皆靠输入。
内藤长治麾下有两百余人,皆是他十余年来从各处收拢而来的浪人,对他忠心不二。两百多张嘴要吃饭,而岛中存粮只剩下了不足三日......
内藤长治攥刀的手紧了又紧,呼出一口热气来。
像他们这种常年打家劫舍、刀口舔血的人心中从来没有道义二字。
自打十五岁起,内藤长治便出海为寇,十余年来他劫掠的商船无数,也与其它海寇火并过。最近两年他减少了劫掠的次数,在这座小岛上安定了下来,想着靠向沿海商贾收取供金过活,却不想久而久之这些肥头大耳的商贾以为他仁善可欺。
既然如此,那便给他们放放血涨涨记性好了。
“辛五郎,吩咐下去,出海了。”
......
......
定海县城,县衙二堂。
知县赵若海愁眉苦脸,坐立不安。
“这是定海卫守御千户所孙千户送来的急报,何师爷你看看罢。”
赵若海将一份很薄的信纸递向一旁的何襄。
何师爷冲赵知县微微颔首示意,之后接过信纸不疾不徐的读了起来。
这信纸上沾了不少赵知县的汗水,不过大抵是不影响何师爷阅览的。片刻之后,何师爷和声道:“不过是倭寇叫嚣罢了。东翁勿忧。以某之见,东翁只要坚壁清野,这些宵小之辈是掀不起什么大浪的。再者说了,剿灭倭寇乃是卫所的职责,东翁只要不失土,即便将来朝廷怪罪下来,也怪不到东翁的头上。”
何师爷捻着下颌的短髯,优哉游哉的说道。
“话虽是这么说,可本官心里总觉得有些不甘。”
赵知县叹了一声道:“太祖皇帝设立卫所制,所辖之人闲时为农,战时为兵。虽说废弛已久,可如今竟然连百余倭寇都不敢一战...何其可悲,何其可叹哉!”
这赵知县虽然刚刚到任不到半年,却也对定海县全县的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定海县临海。而与之比邻的就是定海卫。
大明卫所制与府县制并行,其中卫所制虽然已经废弛,但毕竟还没有被朝廷废除。本应该成为大明边疆护佑的一股力量却视倭寇如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
当然,除了卫所军户的无能之外,本县的一些商贾也与倭寇有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对此,赵知县虽然心知肚明却也无可奈何。
他虽然为一县父母,手中却不掌兵,便是有心剿倭又能如何?
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东翁,为官之道在于隐与匿。”
何师爷不疾不徐的说道:“若要事事都做的清清白白,那就不是做官是做圣人了。眼下只要孙千户能够自保,东翁能够自保,旁的什么都不重要。”
他这一席话显然让赵知县心里好受一些。
“唉,只期盼着这次倭寇劫掠能够快些结束。”
赵知县喟然叹曰。
......
......
“倭寇来了,倭寇来了!街坊们都躲在家中,切莫上街生事!”
衙役们散布在定海县城的大街小巷中,将县尊大老爷的命令向普通百姓们进行宣贯。
事实上,他们这种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倭寇虽然惧怕却也已经习惯了。
年年闹倭患,月月闹倭患。
走了这批又来了那批。除了劫掠些钱财女子外,倭寇也掀不起什么大风浪。毕竟这城墙这么高,除非倭寇会飞天遁地之术不然是不可能进的来的。
这倭患也就是三五日,闹得凶些最多十日顶天。躲了一时避避风头,该怎么过日子还是怎么过。
如此寻摸着,他的心里更是定了几分,继续扯着嗓子一边敲锣喊道:“倭寇来了,倭寇来了!街坊们都躲在家中,切莫上街生事啊!”
......
......
时光飞逝,转眼便是十日之后。
这股倭寇大闹一通之后似乎并没有偃旗息鼓的意思。这令定海县令赵若海如坐针毡。
许多百姓家的存粮已经吃空,城内粮商又借机涨价。赵县令如果要勒令粮商降价就会得罪这些地方豪贾,将来他的政绩考评就会变得极为难看。但若是他不干预,难道要眼睁睁的看着城里饿死人吗?
至于开仓放粮嘛赵知县也不是没有想过。
只是此事兹大,非大灾之年是不能开仓赈济的。眼下到底能不能开仓放粮,赵知县实在心里没谱。
再者,宁波府不是产粮地,大部分粮食靠从外府调拨。如今定海县粮仓存粮本就不足。这次放了粮下次再有事怎么办?
正当赵县令左右为难之时,突然有衙役来报。
“禀告县尊,徐员外独子徐言求见县尊。”
徐家乃是本地望族,若是往日赵县令兴许会见上一见这徐家后生,以和徐氏一族交好。可他如今怒火中烧、心绪烦躁,怎会有心情?
只见他大手一挥道:“不见。”
“县尊...徐公子说他此来是为捐粮......”
......
......
ps:时隔一年重新发书,心情十分激动。亲爱的书友们,老坤想死大家了。寒门国士们,让我们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