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京出发,经过已经完全水泥化的京大官道,一路上耗费的时间非常的短。等到了大连,每天都有前往登州或是长山群岛的客船。蒲察厮斤没有坐客船,哪怕这种公差出行是可以报销差旅费用的,他也没有跟着其他百姓一起去挤人满为患的客船。
因为他们蒲察家,就有专属于自己的船队。虽然规模不算大,目前也只跑跑海州的航线,但是送他这个名义上的家主前去登州办差,还是能够做到的。
当然,这个船队不是蒲察厮斤自己组建的。而是他的那位好姨母召集蒲察家的旧奴,建立的蒲察商行。在海贸越来越有利可图的情况下,便也涉足其中了。
受限于船只的动力还是依照风帆和人力,所以路上所耗费的时间是远远大于后世的。接近两天,蒲察厮斤才算踏上登州的土地。
作为山东行省的省治和对接明国内陆的桥头堡,登州的发展速度也是很快的。曾经整座城都空落落的情况已经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城池在各大商行和居商大贾们的请愿,以及官府的有意扶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
尤其是在移民潮爆发时,大量的人口涌入又得不到有效的安置,为了避免出现动乱,也是想给这些移民找点活儿干,所以登州城的基础建设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升级。
曾经全城污水随意排放的情况是被彻底改观了。在每条市坊的房前屋后,都修建了地下排水沟渠。污水可以顺着官道排入地下,从而不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空气污染了。
另外还有公共澡堂和公共厕所,登州城一口气修建了两百座。几乎做到了每个市坊,都能有两到三座。同时登州的路面也进行了平整和扩建,从前旧城池那套窄小的城内道路已经不适用于大明国的国情了。
因而很多被判定违规占道的房子都在治安军的强令下被暴力拆除,那些低矮甚至是随意搭建起来的危房,也在治安军的监督下,被动员起来的难民给一并拆成废墟了。
曾经上京城走过的‘大工地’模式,似乎要在登州城重演了!其实也不止登州城,辽阳、平郭这样的有着年头,且在从前有着特殊政治意义的城池,都经历了大拆大建的过程。哪怕是年头并不算久的图门城,也因为是省会的缘故,被经历了一番大改造。
登州这样海港城市,又是一省省治,自然不能落下。巡抚王玄凌去上京叙职时,也是去了辽宁行省、吉林行省这样的兄弟行省考察的,见到他们省内或多或少都有一到两座的样板城市,自然是不甘心的。
从前登州缺少人口,做不到这样的大改造,自然是无可奈何。但现在有现成的人力,自然不能错过了。
蒲察厮斤是第一次来登州的!包括整个山东行省在他眼里,都是非常陌生的。
不过登州的改造已经进入了尾期,所以很多地方都带上了鲜明的明国特色。比如水泥化的港口码头,简便省钱的公共马车,数量繁多的小吃商铺,还有泊位一字儿排开,船只在领航员的指引下,有序进出港口的场景,都能够在大连港看到同样的。
因第一次出海,蒲察厮斤还是有些不适应的。踏上陆地后,感觉双腿软绵绵的,头重脚轻,好像踩在了棉花上一样。送他来的船队主事怕他有个意外,特意安排了一个船员跟着伺候。
本来蒲察厮斤还想拒绝,因为他不想搞特殊化,但身体的反应太过真实,便也只能半推半就了。
“少爷要不要先找个地方休息一二?我看你这晕陆症还要好一会儿才能缓解。公务再忙,也不如自己的身体要紧啊!”伺候他的船员乃是蒲察家的旧奴。
在整个蒲茶家都接近覆灭后,这些旧奴都成了自由民。起先他们是遵从官府的安排去工坊做工或是去种地的。但像他们这样待在大人物府邸的下人,再粗重的活儿也是赶不上工坊和种地的苦累。
所以得到蒲察厮斤二姨母的召集后,便都纷纷聚拢过来了。他们的动作其实也一直在暗卫的密切关注中。像这些前朝旧臣,还和宗室扯上关系的,就更是被重点关注。
好在二姨母也非常的知分寸,召集的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自由民,没什么威胁性。而且做的生意也都是合法合规的,挑不出什么差错来。
更重要的是,蒲察厮斤还当了明国的官儿,算是体系内的人了。虽然还是需要着重观察,但也不用那么严防死守了。
“嗯!先去城里找个客栈住下吧。”蒲察厮斤的语气也有些软绵绵的。
得到指示的船员马上从路边拦了一辆私人出租马车。体型虽不如公共马车那么大,但胜在路线自由,且人少的情况下,内部空间也非常宽敞。
这船员也是借着蒲察厮斤的秋风,才享受到乘坐私人出租马车的机会。里面有装了清水的皮囊,还配了好几个木头小杯。船员马上给倒了一杯,但蒲察厮斤毫无胃口,就让船员自己喝下了。
前往港口的路上,车辆和马匹还是非常多的。而且一路上全是商铺,繁华得让人误以为来到宋国的扬州。
“这地方,每次来都是大变样呢!”船员掀开帘子,看着外面热闹又喧嚣的街市,兴高采烈的说着。
前面赶车的车夫闻言,也接话道:“是啊!这登州城变得太快了,我们这些老登州人,有时候都会迷路呢。”
这可不是玩笑话!在登州内城大拆大建,城外又进行了扩建的情况下,很多熟悉的建筑和市坊其实已经不复存在了。而且因为商业的发展,很多并不存在的街市也跟着出现。
像港口通往城内的官道,从前都是荒郊野外的。偶尔有一两个村子,也是没什么人。但现在,哪里还能看到从前的荒僻。为了平整港口的土地,连附近的小山丘都被挖平了。
“你是老登州人?莫非是回迁回来的?”船员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登州的普通百姓,很多都被迁走了的。就算不在登州,也被分迁到山东行省的其他州县。
所以真正的老登州人,其实是不多见的。
“呵呵,得圣君的庇佑,老王我从前是城里古家的家奴,因他们给大王的军队开城投降得快,所以就不必外迁了。
此后家主又得圣君的诏令,将我们这些奴仆的奴籍都废了。老王我便没在老主顾家待着,凭着拿到的遣散费,租了一辆马车跑起营生来了。”
“嘿!真是巧了,王大哥,不瞒你说,我也是家奴出身的。不过我们的老主顾在战乱时就没了,所以不像你,还能拿到遣散费。”船员苟胜是个二十出头的厚生仔,年龄不算大。因有着跟王车夫相同的经历,所以话也就多了起来。
“那可真是可惜了!我们老主顾也算是心善,才给了我们一大笔遣散费的。说实话,若不是老主顾不要,我们还想留在古家的。”车夫跟苟胜也聊得投机,便说出了实情。
这时代的主仆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仆人其实是不愿意离开主人家的。毕竟在大户人家当差,不仅名声好听,还能吃饱饭。每月可能还有报酬可拿,有穿有住的,算是个好去处了。
但随着废奴令的到来,以及上面有意缓解劳动力不足的局面,所以很多朝廷官员,都是大幅度的缩减家里仆人的数量。那些大户人家向来是密切关注着上头一举一动的,见到当官的都不再雇佣大量的仆人了,自然也不敢豢养那么多的奴仆。
就自发的,开始遣散起家里的仆人。也有一点遣散费都不想给的,后来惹来了札鲁忽赤衙门主持公道,结果被罚了三倍的罚款。这样的例子震慑到了古家这样的大户人家,所以遣散费都给的干脆。
“哎!谁说不是的。若是我们老主顾还在,我现在也不用到海上跑营生了。”苟胜从老一辈的嘴里,知道了从前蒲察家的阔气。那吃香喝辣的,定然比王车夫的古家还要富贵得很。可惜这样的生活,他是一天都没享受到。
因为他一开始就是在蒲察家庄园做事的。还没等到调回蒲察家的主宅,大真国就完了。在庄园里,因为父亲是个管事,所以他日子过得倒还算清闲。
可惜,一切随着蒙军的到来,明国的建立,都没了。
“这世道啊,就跟登州城似的,变得咱们都看不懂了。”车夫感叹着。大明的出现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轨迹,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增加也让许许多多的人感到迷茫。
尽管在得到自由以前,固定的人生让他们从没想过未来,也更不会感到迷茫的。
但日子还是要继续往前过的,无论是船员苟胜,还是车夫老王,虽然都还没有很远大的理想,但却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的让生活变得更好。
他们的命运轨迹,也就此偏离了原来出生到死的奴仆命运,带上了更多的不确性。
没有人知道这是好的还是坏的,也没有人能说得清。老王和苟胜只知道失去了从前混吃等死的生活,日子过得比从前要辛苦得多。但他们却得到了自由,虽然这自由的意义对他们而言,还是显得有些无足轻重。
蒲察厮斤也是作为被改变命运的一份子,但他却是没心思听两人的对话。因为在上车不久,他就晕乎乎的睡过去了。
因为他们蒲察家,就有专属于自己的船队。虽然规模不算大,目前也只跑跑海州的航线,但是送他这个名义上的家主前去登州办差,还是能够做到的。
当然,这个船队不是蒲察厮斤自己组建的。而是他的那位好姨母召集蒲察家的旧奴,建立的蒲察商行。在海贸越来越有利可图的情况下,便也涉足其中了。
受限于船只的动力还是依照风帆和人力,所以路上所耗费的时间是远远大于后世的。接近两天,蒲察厮斤才算踏上登州的土地。
作为山东行省的省治和对接明国内陆的桥头堡,登州的发展速度也是很快的。曾经整座城都空落落的情况已经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城池在各大商行和居商大贾们的请愿,以及官府的有意扶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
尤其是在移民潮爆发时,大量的人口涌入又得不到有效的安置,为了避免出现动乱,也是想给这些移民找点活儿干,所以登州城的基础建设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升级。
曾经全城污水随意排放的情况是被彻底改观了。在每条市坊的房前屋后,都修建了地下排水沟渠。污水可以顺着官道排入地下,从而不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空气污染了。
另外还有公共澡堂和公共厕所,登州城一口气修建了两百座。几乎做到了每个市坊,都能有两到三座。同时登州的路面也进行了平整和扩建,从前旧城池那套窄小的城内道路已经不适用于大明国的国情了。
因而很多被判定违规占道的房子都在治安军的强令下被暴力拆除,那些低矮甚至是随意搭建起来的危房,也在治安军的监督下,被动员起来的难民给一并拆成废墟了。
曾经上京城走过的‘大工地’模式,似乎要在登州城重演了!其实也不止登州城,辽阳、平郭这样的有着年头,且在从前有着特殊政治意义的城池,都经历了大拆大建的过程。哪怕是年头并不算久的图门城,也因为是省会的缘故,被经历了一番大改造。
登州这样海港城市,又是一省省治,自然不能落下。巡抚王玄凌去上京叙职时,也是去了辽宁行省、吉林行省这样的兄弟行省考察的,见到他们省内或多或少都有一到两座的样板城市,自然是不甘心的。
从前登州缺少人口,做不到这样的大改造,自然是无可奈何。但现在有现成的人力,自然不能错过了。
蒲察厮斤是第一次来登州的!包括整个山东行省在他眼里,都是非常陌生的。
不过登州的改造已经进入了尾期,所以很多地方都带上了鲜明的明国特色。比如水泥化的港口码头,简便省钱的公共马车,数量繁多的小吃商铺,还有泊位一字儿排开,船只在领航员的指引下,有序进出港口的场景,都能够在大连港看到同样的。
因第一次出海,蒲察厮斤还是有些不适应的。踏上陆地后,感觉双腿软绵绵的,头重脚轻,好像踩在了棉花上一样。送他来的船队主事怕他有个意外,特意安排了一个船员跟着伺候。
本来蒲察厮斤还想拒绝,因为他不想搞特殊化,但身体的反应太过真实,便也只能半推半就了。
“少爷要不要先找个地方休息一二?我看你这晕陆症还要好一会儿才能缓解。公务再忙,也不如自己的身体要紧啊!”伺候他的船员乃是蒲察家的旧奴。
在整个蒲茶家都接近覆灭后,这些旧奴都成了自由民。起先他们是遵从官府的安排去工坊做工或是去种地的。但像他们这样待在大人物府邸的下人,再粗重的活儿也是赶不上工坊和种地的苦累。
所以得到蒲察厮斤二姨母的召集后,便都纷纷聚拢过来了。他们的动作其实也一直在暗卫的密切关注中。像这些前朝旧臣,还和宗室扯上关系的,就更是被重点关注。
好在二姨母也非常的知分寸,召集的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自由民,没什么威胁性。而且做的生意也都是合法合规的,挑不出什么差错来。
更重要的是,蒲察厮斤还当了明国的官儿,算是体系内的人了。虽然还是需要着重观察,但也不用那么严防死守了。
“嗯!先去城里找个客栈住下吧。”蒲察厮斤的语气也有些软绵绵的。
得到指示的船员马上从路边拦了一辆私人出租马车。体型虽不如公共马车那么大,但胜在路线自由,且人少的情况下,内部空间也非常宽敞。
这船员也是借着蒲察厮斤的秋风,才享受到乘坐私人出租马车的机会。里面有装了清水的皮囊,还配了好几个木头小杯。船员马上给倒了一杯,但蒲察厮斤毫无胃口,就让船员自己喝下了。
前往港口的路上,车辆和马匹还是非常多的。而且一路上全是商铺,繁华得让人误以为来到宋国的扬州。
“这地方,每次来都是大变样呢!”船员掀开帘子,看着外面热闹又喧嚣的街市,兴高采烈的说着。
前面赶车的车夫闻言,也接话道:“是啊!这登州城变得太快了,我们这些老登州人,有时候都会迷路呢。”
这可不是玩笑话!在登州内城大拆大建,城外又进行了扩建的情况下,很多熟悉的建筑和市坊其实已经不复存在了。而且因为商业的发展,很多并不存在的街市也跟着出现。
像港口通往城内的官道,从前都是荒郊野外的。偶尔有一两个村子,也是没什么人。但现在,哪里还能看到从前的荒僻。为了平整港口的土地,连附近的小山丘都被挖平了。
“你是老登州人?莫非是回迁回来的?”船员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登州的普通百姓,很多都被迁走了的。就算不在登州,也被分迁到山东行省的其他州县。
所以真正的老登州人,其实是不多见的。
“呵呵,得圣君的庇佑,老王我从前是城里古家的家奴,因他们给大王的军队开城投降得快,所以就不必外迁了。
此后家主又得圣君的诏令,将我们这些奴仆的奴籍都废了。老王我便没在老主顾家待着,凭着拿到的遣散费,租了一辆马车跑起营生来了。”
“嘿!真是巧了,王大哥,不瞒你说,我也是家奴出身的。不过我们的老主顾在战乱时就没了,所以不像你,还能拿到遣散费。”船员苟胜是个二十出头的厚生仔,年龄不算大。因有着跟王车夫相同的经历,所以话也就多了起来。
“那可真是可惜了!我们老主顾也算是心善,才给了我们一大笔遣散费的。说实话,若不是老主顾不要,我们还想留在古家的。”车夫跟苟胜也聊得投机,便说出了实情。
这时代的主仆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仆人其实是不愿意离开主人家的。毕竟在大户人家当差,不仅名声好听,还能吃饱饭。每月可能还有报酬可拿,有穿有住的,算是个好去处了。
但随着废奴令的到来,以及上面有意缓解劳动力不足的局面,所以很多朝廷官员,都是大幅度的缩减家里仆人的数量。那些大户人家向来是密切关注着上头一举一动的,见到当官的都不再雇佣大量的仆人了,自然也不敢豢养那么多的奴仆。
就自发的,开始遣散起家里的仆人。也有一点遣散费都不想给的,后来惹来了札鲁忽赤衙门主持公道,结果被罚了三倍的罚款。这样的例子震慑到了古家这样的大户人家,所以遣散费都给的干脆。
“哎!谁说不是的。若是我们老主顾还在,我现在也不用到海上跑营生了。”苟胜从老一辈的嘴里,知道了从前蒲察家的阔气。那吃香喝辣的,定然比王车夫的古家还要富贵得很。可惜这样的生活,他是一天都没享受到。
因为他一开始就是在蒲察家庄园做事的。还没等到调回蒲察家的主宅,大真国就完了。在庄园里,因为父亲是个管事,所以他日子过得倒还算清闲。
可惜,一切随着蒙军的到来,明国的建立,都没了。
“这世道啊,就跟登州城似的,变得咱们都看不懂了。”车夫感叹着。大明的出现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轨迹,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增加也让许许多多的人感到迷茫。
尽管在得到自由以前,固定的人生让他们从没想过未来,也更不会感到迷茫的。
但日子还是要继续往前过的,无论是船员苟胜,还是车夫老王,虽然都还没有很远大的理想,但却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的让生活变得更好。
他们的命运轨迹,也就此偏离了原来出生到死的奴仆命运,带上了更多的不确性。
没有人知道这是好的还是坏的,也没有人能说得清。老王和苟胜只知道失去了从前混吃等死的生活,日子过得比从前要辛苦得多。但他们却得到了自由,虽然这自由的意义对他们而言,还是显得有些无足轻重。
蒲察厮斤也是作为被改变命运的一份子,但他却是没心思听两人的对话。因为在上车不久,他就晕乎乎的睡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