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过后,梁恩确定面前的这个建筑最早应该只是一座普通的仓库,不过在后期被用来放置粮食与木柴,然后在战斗中被摧毁。
毕竟这个仓库位于高处,干燥且通风,但也同样因为位于高处的原因更适合用于防守,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人当做了一个火力点。
从这座仓库周围的情况来看, 整座仓库很有可能是在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被改造成了一座堡垒对于进攻的苏联军队展开了交火,所以周边才有那么多战争痕迹。
“为什么仓库里面堆的是这些东西?”走进仓库后贞德捡起了一块黑色的木炭看了看后问道。“粮食我能理解,但是木头——”
“对于当时的德国人来说,木头是他们唯一的燃料。”梁恩也捡起了一块木头,然后说到。
“你要知道,在二战快结束的时候德国境内的燃料已经出现严重的危机, 尤其是在这个远离煤矿的地方更是如此,他们仅有能够用来取暖的就只有木柴了。”
实话实说,这个地方能够有足够用于取暖和烹饪的木柴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了,毕竟很作为野战医院还是能够得到一定优待的。
而且因为里面装的是木柴和粮食的原因,所以在战争结束后苏联人只是检查了一下就把这里放着不管了,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这座庄园的主楼。
至少按梁恩刚才观察的结果来看,那些人甚至连房间里的暖气片和建筑物上的一些雕塑都取下来带走了,哪怕有么密室也不太可能保留到今天。
于是在结束了初步的检查之后,梁恩和贞德两個人取出了金属探测器在仓库周边开始了探测工作。而当他们来到仓库南边的时候,听见耳机里传来了找到金属物品的信号。
“看来我没有找错地方,这底下的确有一个铁门。”在左右绕了一圈之后,梁恩大致确定的是底下是什么,然后挖掘了起来。
因为周围没有其他人的原因,所以干脆就使用了卡牌的力量在铁门上直接开了一个洞开始通风,接着等确认安全之后顺着楼梯和贞德一直走了下去。
“这简直太令人惊讶了。”虽然他们是跟着线索一起过来的,但是底下的东西还是让他们觉得震惊:
一个又一个的箱子密密麻麻的塞在了这个并不算大的空间中,甚至让人第一眼都数不清,而这些外边包着一层铁皮的灰色箱子也显示出了这些东西的价值。
这种上边印刷的二战德国老鹰标志的包铁皮木箱是一种专门用于存放重要物品的箱子, 在战争末期往往只有珍贵的东西才能够被装在里面。
不得不说这些东西堆的实在是太满了, 甚至没有留下通道,很有可能自从它们被放进这个密室后, 压根就没有被人重新打开检查过。
“你说这些东西究竟是什么,可能是黄金吗?”过了几秒钟后,贞德看着那些上边积灰的东西小声的说道。
“可能性不大,这些箱子重量不像是装了黄金的样子,不过我猜测很有可能是某种石头雕刻的雕像或者是类似的东西。”梁恩抓起一个箱子摇了一下说道。
“不过想要具体确定这是什么东西还是要打开看一下的,我们先把这个打开看看吧,希望里面的东西能够让我直接认出这是什么。”
说完他撬开了一个箱子盖,结果发现箱子里面是一些仍然是金色的海绵,而揭开这一层海绵后,一块半截石碑露了出来。
“这应该是来自于华夏的文物。”大致看了一下上边的文字后梁恩说道,接着又撬开了边上一个和这个箱子上一样写着阿拉伯数字14的箱子。
果然,另外半截石碑就静静的躺在这个箱子里,而这种做法说明了这些箱子应该来自于某个博物馆,因为只有这种专业的地方才会把这些东西放的如此有规律。
大致目测了一下后,梁恩发现如果这两节断碑拼在一起大概有1m85,也就是和他本人差不多高,宽度则在80cm左右,属于比较常见的石碑尺寸。
而更精确的统计之后,他发现这个块石碑上总共刻有共22行,每行47字, 计1034字的汉字。
“能看出这是什么东西吗?”贞德在边上帮梁恩打着光然后问到,虽然他现在中文基本上能做到日常的交流,但仅限于口语,至于汉字则几乎没有认识多少。
“当然可以,甚至可以说只要是受过一定教育的华夏人都能把这块碑看个八九不离十。”梁恩一边看着碑上的文字一边说道。
和欧洲那些国家的语言不同,华夏的汉字在数千年的时间中变化并没有那么夸张,而古代汉语的语序等等和今天的现代汉语也有一定的顺延性。
这也是对于华夏人而言非常友好的一点,至少在研究自己先祖文化的时候要比那些倒霉的欧洲人方便的多。
因此简单的阅读之后,梁恩确定这块石碑雕刻于北梁的国王沮渠安周继位的第二年(即公元445年),由北凉的中书郎夏侯粲撰写碑文但是。
至于碑文的内容主要是盛赞北凉国君沮渠安周笃信佛教的事迹以及在高昌建立佛寺的功德,属于当时佛教寺庙中比较普遍的一种石碑。
更吸引的人的是石碑上的字体,众所周知我说到华夏书法的话,魏碑就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部分。
而这块石碑上边雕刻的字体为隶书,但已具备楷书的韵味,主要使用方笔,横笔两端多呈锐角并向上翘起,笔画挺拔,锋芒毕露,稳健中具有活泼气息,体现了魏碑的风格。
所以这块已经断成了两节的石碑显然不太可能是一件籍籍无名的文物,可惜的是梁恩搜索了自己脑海里的知识后,发现自己并不认识这到底是什么。
这的确让人有些尴尬,好在现在是网络时代,所以爬出了这个地窖借助身上的设备输入碑文的内容后,他终于明白了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北凉沮渠安周造像佛寺碑,与比它晚十年的封戴墓表(承平十三年,455)一起成为了仅有的两块北凉时代雕刻的石碑。
而根据记载,这块石碑清代光绪年间于tlf高昌古城出土,1903年被德国探险家格伦威德尔率领的tlf探险队偷盗到德国柏林。
等这个文物大盗回国后,他就把这些东西卖给了博物馆,之后收藏于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前身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
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块石碑失踪了,很多人认为它是关于进攻的炮火,但是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件事情。
毕竟这个仓库位于高处,干燥且通风,但也同样因为位于高处的原因更适合用于防守,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人当做了一个火力点。
从这座仓库周围的情况来看, 整座仓库很有可能是在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被改造成了一座堡垒对于进攻的苏联军队展开了交火,所以周边才有那么多战争痕迹。
“为什么仓库里面堆的是这些东西?”走进仓库后贞德捡起了一块黑色的木炭看了看后问道。“粮食我能理解,但是木头——”
“对于当时的德国人来说,木头是他们唯一的燃料。”梁恩也捡起了一块木头,然后说到。
“你要知道,在二战快结束的时候德国境内的燃料已经出现严重的危机, 尤其是在这个远离煤矿的地方更是如此,他们仅有能够用来取暖的就只有木柴了。”
实话实说,这个地方能够有足够用于取暖和烹饪的木柴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了,毕竟很作为野战医院还是能够得到一定优待的。
而且因为里面装的是木柴和粮食的原因,所以在战争结束后苏联人只是检查了一下就把这里放着不管了,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这座庄园的主楼。
至少按梁恩刚才观察的结果来看,那些人甚至连房间里的暖气片和建筑物上的一些雕塑都取下来带走了,哪怕有么密室也不太可能保留到今天。
于是在结束了初步的检查之后,梁恩和贞德两個人取出了金属探测器在仓库周边开始了探测工作。而当他们来到仓库南边的时候,听见耳机里传来了找到金属物品的信号。
“看来我没有找错地方,这底下的确有一个铁门。”在左右绕了一圈之后,梁恩大致确定的是底下是什么,然后挖掘了起来。
因为周围没有其他人的原因,所以干脆就使用了卡牌的力量在铁门上直接开了一个洞开始通风,接着等确认安全之后顺着楼梯和贞德一直走了下去。
“这简直太令人惊讶了。”虽然他们是跟着线索一起过来的,但是底下的东西还是让他们觉得震惊:
一个又一个的箱子密密麻麻的塞在了这个并不算大的空间中,甚至让人第一眼都数不清,而这些外边包着一层铁皮的灰色箱子也显示出了这些东西的价值。
这种上边印刷的二战德国老鹰标志的包铁皮木箱是一种专门用于存放重要物品的箱子, 在战争末期往往只有珍贵的东西才能够被装在里面。
不得不说这些东西堆的实在是太满了, 甚至没有留下通道,很有可能自从它们被放进这个密室后, 压根就没有被人重新打开检查过。
“你说这些东西究竟是什么,可能是黄金吗?”过了几秒钟后,贞德看着那些上边积灰的东西小声的说道。
“可能性不大,这些箱子重量不像是装了黄金的样子,不过我猜测很有可能是某种石头雕刻的雕像或者是类似的东西。”梁恩抓起一个箱子摇了一下说道。
“不过想要具体确定这是什么东西还是要打开看一下的,我们先把这个打开看看吧,希望里面的东西能够让我直接认出这是什么。”
说完他撬开了一个箱子盖,结果发现箱子里面是一些仍然是金色的海绵,而揭开这一层海绵后,一块半截石碑露了出来。
“这应该是来自于华夏的文物。”大致看了一下上边的文字后梁恩说道,接着又撬开了边上一个和这个箱子上一样写着阿拉伯数字14的箱子。
果然,另外半截石碑就静静的躺在这个箱子里,而这种做法说明了这些箱子应该来自于某个博物馆,因为只有这种专业的地方才会把这些东西放的如此有规律。
大致目测了一下后,梁恩发现如果这两节断碑拼在一起大概有1m85,也就是和他本人差不多高,宽度则在80cm左右,属于比较常见的石碑尺寸。
而更精确的统计之后,他发现这个块石碑上总共刻有共22行,每行47字, 计1034字的汉字。
“能看出这是什么东西吗?”贞德在边上帮梁恩打着光然后问到,虽然他现在中文基本上能做到日常的交流,但仅限于口语,至于汉字则几乎没有认识多少。
“当然可以,甚至可以说只要是受过一定教育的华夏人都能把这块碑看个八九不离十。”梁恩一边看着碑上的文字一边说道。
和欧洲那些国家的语言不同,华夏的汉字在数千年的时间中变化并没有那么夸张,而古代汉语的语序等等和今天的现代汉语也有一定的顺延性。
这也是对于华夏人而言非常友好的一点,至少在研究自己先祖文化的时候要比那些倒霉的欧洲人方便的多。
因此简单的阅读之后,梁恩确定这块石碑雕刻于北梁的国王沮渠安周继位的第二年(即公元445年),由北凉的中书郎夏侯粲撰写碑文但是。
至于碑文的内容主要是盛赞北凉国君沮渠安周笃信佛教的事迹以及在高昌建立佛寺的功德,属于当时佛教寺庙中比较普遍的一种石碑。
更吸引的人的是石碑上的字体,众所周知我说到华夏书法的话,魏碑就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部分。
而这块石碑上边雕刻的字体为隶书,但已具备楷书的韵味,主要使用方笔,横笔两端多呈锐角并向上翘起,笔画挺拔,锋芒毕露,稳健中具有活泼气息,体现了魏碑的风格。
所以这块已经断成了两节的石碑显然不太可能是一件籍籍无名的文物,可惜的是梁恩搜索了自己脑海里的知识后,发现自己并不认识这到底是什么。
这的确让人有些尴尬,好在现在是网络时代,所以爬出了这个地窖借助身上的设备输入碑文的内容后,他终于明白了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北凉沮渠安周造像佛寺碑,与比它晚十年的封戴墓表(承平十三年,455)一起成为了仅有的两块北凉时代雕刻的石碑。
而根据记载,这块石碑清代光绪年间于tlf高昌古城出土,1903年被德国探险家格伦威德尔率领的tlf探险队偷盗到德国柏林。
等这个文物大盗回国后,他就把这些东西卖给了博物馆,之后收藏于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前身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
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块石碑失踪了,很多人认为它是关于进攻的炮火,但是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