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你是不是个男人?
    “老大,回来过年了?”
    “嗯。”
    张艺谋戴着蛤蟆镜,披着军大衣,围着围巾,回到自己陕西的家。
    这身穿着绝对是洋气的,不少邻里街坊都出来和张艺谋说起了话。
    “都说你在京城拍电影了?”
    “还没拍,这会儿分配到了北影厂里头,当个摄像。”
    “哟,大学生就是有能耐。”
    身着中山装男人从兜里取出支烟,“是啊,就属你这个大学生有本事,以后这群小的碰着什么事了,你给二大爷个面子,帮衬帮衬。”
    “是啊是啊。”
    本%小说最新章(节,在6>@/9书#吧{首;发,>请您!到六!九:书<吧{去:看!
    无错版本在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竟然是阎纲同志的文学评论?!”
    待收假之后他再去县衙申报,却不容分说被以“勾结盗匪,滋扰乡里”的名头关进死牢。
    张艺谋说,“他没少请我吃饭,很随和一个人,特有才华。”
    “唉,时也命也。”
    丽丽那儿的剩下的半册杂刊。
    江弦因为获得茅盾文学奖,名声大噪,几乎是如今文坛最炙手可热的作家之一。
    这册《延河》只有一半,从中间撕开来,张艺谋手上的就只有个前半册,后面那一半竟然不知去向。
    肖华发了火,张艺谋也只好收回手。
    这一看,心就完全扎了进去。
    迷迷糊糊,看到张艺谋一脸着急的看着她。
    “《文艺报》出文学评论了!”
    “他妈的。”
    “张哥,你问问江弦呗,我现在天天就盼着这小说的下册,哎呦,盼星星盼月亮,做梦都是这小说的下册出来了。”
    1983年《延河》第1期杂志已经出刊一个月了。
    张艺谋敷衍的答了两句。
    “张艺谋,我艹你祖宗!”
    光是加印就已经加印了十万多册,而且这个势头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放心吧二大爷。”
    肖华噼里啪啦给张艺谋一顿打,最后一个人趴在床头委屈的红了眼。
    “什么呀?”
    哪有当期杂志刚刊发半个月就加印的情况?
    肖华半坐起来,自顾自脱起上衣。
    《延河》作为一部省级刊物,销量一直稳定在十万到二十万份之间。
    “哎呦,怎么在她那。”
    路遥惊喜起来。
    我就生在黄土地上,脚下踏着厚重的黄土,岁月的刀剑刻下深深的痕迹”
    别说半个月就加印,这两年《延河》的销量非常稳定,几乎很少有加印的时候。
    “你说啥?”
    她又发了火,“你还看上了?”
    就扭过头来,这才看见张艺谋捧着杂志看的出神。
    “哎呀,等等,让我看完这截儿。”
    “不洗脚不许上床!”
    一个月的时间里,销量直接翻了个番。
    “哼,早干嘛去了,这会跟我急。”
    首任厂长是于蓝,田壮壮他妈。
    跟着江弦混,绝对没毛病!张艺谋享受着老家熟人们的恭维,心里越发的对这么一个想法变得坚定。
    张艺谋却一把握住她的手腕。
    “哎呀,先洗洗你那臭脚。”
    他虽长相凶恶,却心地良善,为人义气。
    都说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
    路遥接过《文艺报》,看到编辑指着的那个版块。
    小说主要人物是杨作新,不过张艺谋更欣赏黑大头这个角色。
    肖华翻个白眼,只觉一肚子气。特娘的,还说老子背着你有男人。
    “太好看了!”
    “咋了?”
    肖华撇撇嘴,躺倒在床上。
    张艺谋感叹一声,随后津津有味的继续往后面看。
    “张艺谋,你是不是男人?!”肖华气急,“后一半丽丽拿着看呢,你去找她要去,你别来找我!”
    等众兄弟劫狱救出以后,黑大头心甘情愿地做了强盗首领。
    “唉,成,这事儿你可记着点。”
    “那你能不能给他打个电话,问问他《最后一个匈奴》的下册啥时候出。”发小激动起来。
    发小一脸奇怪。
    江弦写他是“五大三粗、腰圆膀宽,一颗头颅硕大无朋,半截黑塔一样的身坯,走起路来踩得地皮震天响”
    正要有所动作,又被肖华给一脚踢开。
    一名编辑满脸喜色找到路遥,扬起手中报纸。
    黑大头起初并不愿为匪,他本想从县衙讨个委任状,成立个自卫团,带领自己那帮人马维护一方百姓安宁。
    一位关西大汉。
    发行半个月,发行所的电话打到了编辑部。
    肖华自己委屈了好一阵儿,哭的嗓子都有点疼了,也等不来张艺谋哄她。
    “媳妇,来吧。”
    “是啊,这得等多久才能发出来?老张,你可得替我们问问。”
    张艺谋一脸尴尬,他也就吹吹牛皮,结果发小们还以为自己跟江弦关系有多亲近。
    肖华一肚子气,侧躺向着背对张艺谋的那边,也不知过了多久,她被拍醒。
    就在这个节骨眼,他的新作发表出去,引起不了关注那才怪呢。
    被杨作新救下以后,带着强盗到自己家挖财宝,仗着天时地利,反杀了强盗头子,自己则被那帮强盗拥立成了新首领。
    哪成想,那个男人出手了!有了他帮忙引荐,一切就变得都很轻松。
    老谋子难免浮想联翩。
    “江弦就像是一个骑士,讲述匈奴这个民族的发生之谜、生存之谜、存在之谜,同时,也诉说着他对陕北这块神奇土地的美好祝福。
    没错,这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阎纲,正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
    《延河》的编辑王观胜忍不住感叹。
    毫无疑问的是,《最后一个匈奴》火了!从刊发之初,路遥对《最后一个匈奴》这篇小说充满信心。
    “看啥看,回头再看。”
    他俩是初中同学,后来一起去农村插队,插队三年,三年里俩人同住一个窑洞,日久生情,修成正果。
    “别吵、别吵。”
    《延河》卖的太快,库存根本不够,要加印!
    “嗯嗯,等会。”“媳妇,憋死我了。”
    肖华裹着被子捂着脸哭成泪人。
    在人家江弦那儿,他算哪一号啊?
    张艺谋不明所以,几位发小就巴拉巴拉解释,这是最近《延河》上的一篇小说,江弦写的。
    话分两头,话说小西北王孤身一人到陕北高原体察民情考察社会。
    《贫瘠土壤哺育出的文学灵感——读‘最后一个匈奴’》,阎纲。
    见自家媳妇对自己如此冷漠,心里那叫一个郁闷。
    “脱衣裳干啥?后面呢?后半本呢?”
    去年北电毕业以后,没啥背景的他本以为自己没办法留在京城,要被分配到哪个犄角旮旯。
    到了晚上,张艺谋回到自己屋里,一脸炙热的搂住自己媳妇肖华,美美的在她脸上亲了一口。
    “都看了啊。”
    真是如梁山好汉一样,自己洁身自好,却因世道炎凉、命运捉弄,无奈落草为寇,一生行侠仗义,颇受百姓敬仰,却遭小人算计,落得个惨死结局。
    张艺谋把她往旁边儿推了推,看的那叫一个专注。
    张艺谋面露苦涩。
    “最后一个匈奴?”
    这更让路遥以及《延河》的编辑们信心十足。
    “黑大头也写得好啊!”
    肖华捏着鼻子,把张艺谋给推开。
    “你们就都看过?”
    翻来覆去,好半天愣是睡不着,就从被窝里钻出个脑袋,催促张艺谋一声。
    他媳妇也正是三十多的年纪,对这事儿都没了渴望?
    肖华恼极,手往关键处一抓。
    一个月的时间,已经足够收集一期杂志引起的反响的反馈。
    “好看!”
    后来26年,小西北王和军阀刘振华在西安城血战,黑大头带领人马前去助战,立下累累战功,队伍因此被收编为果军,他被委以营长职位。
    他们《延河》大力气推出了这篇《最后一个匈奴》,自然希望小说能够收获读者们的赞誉。
    你特么敢说没背着老子找女人?不过肖华想什么,张艺谋这会儿也不在乎了,他完全沉浸在《最后一个匈奴》的世界里。
    “这就是江弦啊!”
    即便上了梁山,黑大头明确表示不干偷鸡摸狗、伤天害理的勾当,他占了后九天的山头,成为陕北地面一个尽人皆知的侠义客。
    肖华心中一喜,知道这是要做那事儿,却又故意绷着脸。
    而是被分去了刚成立不久的bj儿童电影制片厂。
    “回头吧,回头碰见他我问问。”他敷衍道。
    张艺谋看几位发小一个个侃的热火朝天,对这篇《最后一个匈奴》更是极尽赞美,心中不免好奇。
    在评论中,阎纲丝毫不吝啬对《最后一个匈奴》这篇吸收了他故土灵感小说的欣赏,极尽赞美。
    “哎呦,写的太好了,我这几天去哪儿跟人聊的都是杨作新。”
    27年,果g反目,黑大头不满果军种种行径,不愿助纣为虐,遂带领人马回到陕北后九天,继续做他的山大王。
    张艺谋哄了一阵儿,自觉没趣,但又不能不管肖华一个人睡觉,瞥见肖华刚才的“武器”,便随手拿过来,定睛一看,1983年第1期的《延河》期刊。
    “别看了,睡了。”
    后来为了提高队伍的战斗力,他带着十个人冒险前去丹州城,以两驮子银元为代价换取二十支钢枪,结果被果军特派大员设计给害死。
    肖华哪搭理他。
    “等一会,哎呀,你烦不烦,别碰我!”
    “你是不是背着我有男人了?”
    “洗什么脚?”张艺谋哪还忍的住,一脸不耐烦的脱下肖华两件衣裳。
    “路遥!路遥!”
    几位发小连连叮嘱。
    要知道,就连他爹在北影厂当导演的陈皑鸽,都没能进去北影厂。
    “你都不让我碰你,你说你不是背着我有男人了?”
    2月初,随着春节逐渐逼近,《延河》的编辑部里也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这年头,看小说跟后世看剧似得,热门小说你要没看过人家都觉得你low。
    他立马想起晚上几个发小说的江弦那篇小说,干脆翻开一页,看起这篇《最后一个匈奴》。
    得知自己能进入北影厂,能做第三代名导凌子风的助手,张艺谋还以为自己是在做梦。
    “认识啊。”
    等他翻身回到床上,又看见肖华半坐在床上,打着台灯,捧着一册杂刊看的入神。
    彼时的文坛有俗语:
    “都这个点儿了.”
    所以张艺谋能进北影厂,完全可以说是一场天大的造化,而他也明白,这场造化究竟是谁给他的。
    不料正值春节假期,县衙放假。
    可惜肖华的工作单位在西影厂,调不到京城,只能跟张艺谋分隔两地。
    喜欢看《水浒传》的,都难免喜欢上黑大头这个角色,因为他有着梁山好汉一般的人生轨迹。
    结果水土不耐酷寒,病倒在黑大头家的门前,黑大头问明情况后将他接到家中,精心照顾,和小西北王有了交集。
    《延河》的编辑们几乎没听说过这种事。
    张艺谋却丝毫不关心,披着件衣服躺在炕上难以入眠,满脑子惦记的都是丽丽啊不。
    每每发表作品,每每都能掀起现象级的阅读狂潮,从不会让编辑们辜负对他的期待。
    阎纲的文学评论,绝对是值得好好品鉴的:“《最后一个匈奴》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篇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是一篇属于陕北的史诗。
    实际上,在第一期《延河》出刊的当天,路遥在陕西作协的院子里就开始听到关于《最后一个匈奴》的讨论。
    “啧。”张艺谋皱起眉头,一脸不耐烦的躲开,“你先睡吧,我看会这个。”
    这会儿他算是提前体会了一把发小们说的那个心情。
    “一经阎纲点评,便鱼跳龙门。”
    “特好看!”
    “是啊,我们等着看下册呢。”
    张艺谋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再看着媳妇都这样,心里一阵愧疚,凑过去一顿哄。
    “半个月就加印!”
    张艺谋那叫一个意气风发,确切的体会到了什么叫个衣锦还乡。
    “你瞧这个!”
    “快、快。”
    黑大头出身于高门大户,是个回裔之后。
    这天夜里,他和一群老朋友一块儿盘腿坐在炕上,讲起在京城工作的经历,张口闭口,都是报纸、电影上的人物,什么凌子风、刘小庆“你还认识江弦?”
    出刊过了一天的时间,已经有作协的同志来到编辑部里向编辑们打听《最后一个匈奴》的下半卷和创作内幕。
    低声骂了一句,张艺谋也只能耐着性子赶紧打水洗脚。
    我连续把这本书读了两遍,第二遍跳过了故事,而专门去看那些议论性文字,特别是作者独特的定义和理解,让我产生阵阵身心愉悦的快感。
    《最后一个匈奴》是一部独属于陕北文学的珍宝,我鼓励,或者恳求,总而言之,请江弦同志将这篇小说续写完整,故事还没结束,你的笔杆子大有可为。”
    读完阎纲这篇文学评论,跟随着阎纲重新解构了一遍小说的同时,路遥也感受到了阎纲对小说下卷的精神渴望。
    他一脸欣喜的找到王观明:“老王,快给江弦写信,跟他约小说的下卷!”
    (本章完)

章节目录

1978合成系文豪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好想吃薯片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好想吃薯片并收藏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