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后,大吉之日,不其侯府里,早就得到音讯的各方亲友济济一堂,继前番不其侯府庆祝伏泉平乱大捷后,又是一番热闹景象。

    古之六礼,而冠礼居首,何也?

    盖因《礼记·冠义》有云:冠礼,礼之始也。

    冠礼实行于周代,是华夏后裔的成年礼,简单来说就是加冠以后,戴冠的本人将由毫无责任的“孺子”称帝正式跨入社会成为成年人,表示这位男青年到达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可以参加各项活动。自此之后,这个成年男青年需要履践孝、悌、忠、顺,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人”,也才有资格去治理他人,继而才能继承和发扬华夏之礼仪。

    汉代遇到大事都要占卜,冠礼也不例外,且不仅要确定吉日,还要通过占卜决定由哪位宾客为其加冠。按理,冠礼应在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

    然而,伏泉毕竟刚刚平乱归来,本来如果不是出了皇帝刘宏下诏令其带兵入京的事情,恐怕他平乱以后便应回本郡牧守,而不该入京,至于圣旨和赏赐等,则由小黄门或黄门侍郎代表天子押运送达。

    不过现在,因为雒阳城里关于北征事情传言纷纷,伏完和刘华自然不敢正正经经的给伏泉举办繁琐的冠礼仪式,只能一切从简。毕竟,真要是那么做,伏泉就得去伏氏的宗庙之地琅琊郡,很显然,伏泉去不了也不可能去。

    终究是大汉如今最有前途的外戚之一,凡是和伏氏有点渊源,又不是坚定的自命清高不与外戚合谋的基本都来了。当然,这里面大概也有那些人忌惮伏氏身为两汉大儒世家的名望的原因,传承日久,不便不来,反正伏泉的这场冠礼,连外朝士人的领袖司徒杨赐都掺加,倒是令他费解不已,只能用后世那一句“政治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这一句话来解释。

    三日前冠礼所选的筮客倒是与伏泉有些缘分,正是经历生死后,与伏泉关系匪浅的蔡邕,其虽然和雒阳诸多权贵交恶,但是他这次来雒阳时,有不其侯伏氏的旗号罩着,倒是没有太多麻烦。

    终究许多厌恶蔡邕的人,也知道他就是来不其侯府参加仪式便走,不会停留多久,自然不会太过留意,再说,真要对蔡邕动手,这不是明摆着打伏氏的脸面吗?除非是想和伏氏硬拼,否则那些人只能对蔡邕进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他本人低调不再闹事便好。

    冠礼前须斋戒三天,当然了,虽是硬性规定,却没有几人遵守,三日不食,到时还不把人饿得头昏眼花,哪里还有力气行冠礼。

    有蔡邕陪伴,还有他那个小小年纪便长得秀气的女儿蔡琰陪伴,每天听琴谈诗,倒也不觉乏味,虽说是粗茶淡饭三日,但也未觉太过不好,之后,终于迎来了吉日。

    汉代的冠礼过程要热闹许多,同样也是复杂许多。在等级森严的汉代,行将举行冠礼的青年人可以总共分为三类,即嫡子、孤子和庶子。

    其中,正妻所生的儿子叫嫡子,而妾和婢生的儿子则叫庶子,另外,父亲已经去世的嫡子叫孤子。伏泉之父伏正乃是伏完兄长,当然肯定是庶兄,否则若是嫡兄的话,这不其侯的位置自然是伏正坐了,而不是给伏完坐了。而且伏泉父亲死得早,当时伏正、伏完之兄伏质尚在,两人并未分家,所以本来伏泉按理应以其父庶子的身份行礼。

    不过,随着伏泉双亲早已去世,所以他从庶子变成了孤子,最终只能按照孤子的规矩举办冠礼。

    清早,奴婢将礼仪器具准备妥当,伏泉身着礼服,踏步行出,外面挤满了大袖翩翩的宾客,府里府外皆是达官贵胄,比之伏泉上次大捷庆祝,不知多了多少。伏泉向众人微微一礼,然后转身,当先来到不其侯府正堂,他就将在此进行冠礼。

    按理,举行冠礼应该是在祖先宗庙或者祠堂里举行,可是也不一定,就比如伏泉此次,因为一切从简,就直接选在了不其侯府里举办。

    毕竟,真要让他去琅琊郡的宗庙举行冠礼,时间明显不够,而且不举行冠礼,就无法及冠,伏泉若是二十好几,还在束发不戴冠,被外人看到明显要笑话他不是?所以,此时在不其侯府的大堂里举行冠礼,的确是成了最好的选择。

章节目录

汉末皇戚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泉释一切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泉释一切并收藏汉末皇戚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