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其侯府里,无数人目视正堂,在那里,今天又会有一个少年人就此成年,并且以后他的名字必定会响彻大汉,在场之人除了来意不明者,几乎都会感到与有荣焉。
行冠礼有着一套规定繁琐的仪式,即要先加进贤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这三种冠都是先秦古冠,汉朝时已经发展出了好几十种新式冠,但在冠礼上还是以这三种古冠为主,在男子未成年之前,他们是没有资格穿戴这三种正式衣冠,进出任何场合与人结交的。
汉代人讲究“衣冠一体”,即每一种冠都要配相应的服饰:爵弁配爵弁服,皮弁配缁麻衣,缁布冠配玄端服,不能混用,否则就是“非礼”。
伏泉与众位宾客行礼后,入侧室换上玄端服,披发而出,稳稳跪坐蒲席之上,由伏泉的老熟人,随蔡邕前来的其侄蔡睦为伏泉梳头,并将头发盘在头上,同时用专门束发的帛带固定好。
随后,蔡邕捧着黑麻布制作的帽子,其名曰“缁布冠”。此帽朴实无华,起初是一块黑布,相传太古时代以白布为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称为“缁布冠”,前高后矮,形制最为简单,地位也最低,而此番为伏泉戴冠的蔡邕曾经却又形象的称其为“委貌冠”。
后来自周代开始用周礼进行礼仪规范后,便令成年加冠者戴此帽子,希望其人尚质重古,永不忘本。当然,此时士人已不带缁布冠,只在冠礼戴一下摆摆样子罢了,他们多带经过改良的“进贤冠”而已。
缁布冠戴上,蔡邕站在伏泉面前,致祝词:“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大意是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
说罢,蔡邕为伏泉加冠于头上,伏泉起身恭谢,转身入侧室更衣,这一次换上的是缁麻衣,回来后坐回原位,蔡睦为他去了缁布冠,重新梳理头发。
梳理完毕,蔡睦接过婢女递来的皮弁,皮弁类似后代的瓜皮帽,用鹿皮做成皮块相接处镶着五彩玉石。因皮弁最结实,常用于军事狩猎活动,古人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宗教高于军事,军事又高于政治、法律、经济等日常工作,所以此冠寓意极为明显,这种冠通常是臣子上朝时所戴,其目的是希望受冠者以后能事君、勤政、恤民。
之后再加冠的仪式与首加略同,只是蔡邕所唱祝词稍变。
“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接着伏泉再谢,复入侧室,再更丝制爵弁服,换衣之后,复返。
随后又是如法炮制,取爵弁,其又称冕,是在普通的冠上装一块长木板,但是与帝王和高官贵族戴的冕旒不同,没有用玉珠串做成的旒,地位比其它种类的冠尊贵,而此冠多是上古祭祀时所用,在于让受冠者能敬事神明。
“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
伏泉三拜,他早年因入太学,又少年出仕,所以已经取字,便又简化了“及冠取表字”的这一道程序。衣服以换,随后伏泉走到正堂上座,因伏泉父母皆亡,又省略了一道拜见父母的程序,直接面朝北方见宗族长辈,以伯父伏完和伯母刘华为首的一众宗族长辈,得到亲人的认可。
当然了,此番能按时从琅琊赶来的伏氏宗族长辈,多以和伏完年纪差不多的青年为主,粗略数数有十余人,他们都是快马加鞭赶来,保证伏泉的冠礼起码不会显得宗族势力很寒酸。至于宗族里,那些白发苍苍的爷爷辈人物,此番因为时间较紧,加之年纪大了,言语舟车劳顿不便,便都未来。其实,以伏泉估计,如果不是他现在是伏氏这一代闪闪升起的将星,估计那些辈分比伏泉大的中年人都不会在接到伏完信件,匆忙赶来的。
一切族内礼节,经过一番简化,就此结束,最后伏泉换上玄色礼帽礼服,带着府中早就准备好的礼物去见宾客,目的为的是取得社会的认可,所谓“二十而冠,始学礼”,由此成也。
伏泉手持耳杯苦笑着四处敬酒,本来喝酒吃肉乃是男人人生一大快事,可是今天却让伏泉高兴不起来。盖因此番来不其侯府观礼的亲友实在太多,伏泉即使控制酒量,一小口一小口的慢慢喝,但也架不住人多,连喝了几杯一口菜都没来得及吃,就会被身旁其他宾客主力轰炸,很快便喝了快半石,可是却根本没来得及吃几口菜,压一压他肚子里翻腾的酒意。
还好,伏泉的大父车骑将军宋酆见伏泉脸色,自然知道其为何如此,心中也是对那些不断敬酒的人心里所想明白不已。虽然看这个履立战功的外孙吃瘪很有趣,但宋酆也不敢真让他遭罪太多,谁知道会不会因此出了乱子,毕竟雒阳城内盛传的北征一事,若是外戚势力少了伏泉,那可就是一大损失了。
因此,宋酆直接将伏泉留于身边,只与他小酌几口,然后便与伏泉畅谈诸事,任由他在自己身边夹菜吃,也不赶他走,伏泉见宋酆如此,哪能不知道他的意思,索性就呆在宋酆身旁好好赖一赖了,反正也没人敢过来拉他。
毕竟宋酆是车骑将军,当朝皇后的生父,权势威重,除非那些前来劝酒的人想要得罪宋酆,不然除非是伏泉自己离开,否则他们也只能干瞪眼却不敢真的来劝伏泉一起喝酒。
觥筹交错,酒足饭饱,一场冠礼也是就此落下了帷幕,从此他将戴冠成年,不再年少,于此同时,一骑从凉州边地而来,快马入京,将战报送于皇宫之内。
“进贤冠,古缁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摘选自《后汉书·舆服志下》
行冠礼有着一套规定繁琐的仪式,即要先加进贤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这三种冠都是先秦古冠,汉朝时已经发展出了好几十种新式冠,但在冠礼上还是以这三种古冠为主,在男子未成年之前,他们是没有资格穿戴这三种正式衣冠,进出任何场合与人结交的。
汉代人讲究“衣冠一体”,即每一种冠都要配相应的服饰:爵弁配爵弁服,皮弁配缁麻衣,缁布冠配玄端服,不能混用,否则就是“非礼”。
伏泉与众位宾客行礼后,入侧室换上玄端服,披发而出,稳稳跪坐蒲席之上,由伏泉的老熟人,随蔡邕前来的其侄蔡睦为伏泉梳头,并将头发盘在头上,同时用专门束发的帛带固定好。
随后,蔡邕捧着黑麻布制作的帽子,其名曰“缁布冠”。此帽朴实无华,起初是一块黑布,相传太古时代以白布为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称为“缁布冠”,前高后矮,形制最为简单,地位也最低,而此番为伏泉戴冠的蔡邕曾经却又形象的称其为“委貌冠”。
后来自周代开始用周礼进行礼仪规范后,便令成年加冠者戴此帽子,希望其人尚质重古,永不忘本。当然,此时士人已不带缁布冠,只在冠礼戴一下摆摆样子罢了,他们多带经过改良的“进贤冠”而已。
缁布冠戴上,蔡邕站在伏泉面前,致祝词:“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大意是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
说罢,蔡邕为伏泉加冠于头上,伏泉起身恭谢,转身入侧室更衣,这一次换上的是缁麻衣,回来后坐回原位,蔡睦为他去了缁布冠,重新梳理头发。
梳理完毕,蔡睦接过婢女递来的皮弁,皮弁类似后代的瓜皮帽,用鹿皮做成皮块相接处镶着五彩玉石。因皮弁最结实,常用于军事狩猎活动,古人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宗教高于军事,军事又高于政治、法律、经济等日常工作,所以此冠寓意极为明显,这种冠通常是臣子上朝时所戴,其目的是希望受冠者以后能事君、勤政、恤民。
之后再加冠的仪式与首加略同,只是蔡邕所唱祝词稍变。
“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接着伏泉再谢,复入侧室,再更丝制爵弁服,换衣之后,复返。
随后又是如法炮制,取爵弁,其又称冕,是在普通的冠上装一块长木板,但是与帝王和高官贵族戴的冕旒不同,没有用玉珠串做成的旒,地位比其它种类的冠尊贵,而此冠多是上古祭祀时所用,在于让受冠者能敬事神明。
“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
伏泉三拜,他早年因入太学,又少年出仕,所以已经取字,便又简化了“及冠取表字”的这一道程序。衣服以换,随后伏泉走到正堂上座,因伏泉父母皆亡,又省略了一道拜见父母的程序,直接面朝北方见宗族长辈,以伯父伏完和伯母刘华为首的一众宗族长辈,得到亲人的认可。
当然了,此番能按时从琅琊赶来的伏氏宗族长辈,多以和伏完年纪差不多的青年为主,粗略数数有十余人,他们都是快马加鞭赶来,保证伏泉的冠礼起码不会显得宗族势力很寒酸。至于宗族里,那些白发苍苍的爷爷辈人物,此番因为时间较紧,加之年纪大了,言语舟车劳顿不便,便都未来。其实,以伏泉估计,如果不是他现在是伏氏这一代闪闪升起的将星,估计那些辈分比伏泉大的中年人都不会在接到伏完信件,匆忙赶来的。
一切族内礼节,经过一番简化,就此结束,最后伏泉换上玄色礼帽礼服,带着府中早就准备好的礼物去见宾客,目的为的是取得社会的认可,所谓“二十而冠,始学礼”,由此成也。
伏泉手持耳杯苦笑着四处敬酒,本来喝酒吃肉乃是男人人生一大快事,可是今天却让伏泉高兴不起来。盖因此番来不其侯府观礼的亲友实在太多,伏泉即使控制酒量,一小口一小口的慢慢喝,但也架不住人多,连喝了几杯一口菜都没来得及吃,就会被身旁其他宾客主力轰炸,很快便喝了快半石,可是却根本没来得及吃几口菜,压一压他肚子里翻腾的酒意。
还好,伏泉的大父车骑将军宋酆见伏泉脸色,自然知道其为何如此,心中也是对那些不断敬酒的人心里所想明白不已。虽然看这个履立战功的外孙吃瘪很有趣,但宋酆也不敢真让他遭罪太多,谁知道会不会因此出了乱子,毕竟雒阳城内盛传的北征一事,若是外戚势力少了伏泉,那可就是一大损失了。
因此,宋酆直接将伏泉留于身边,只与他小酌几口,然后便与伏泉畅谈诸事,任由他在自己身边夹菜吃,也不赶他走,伏泉见宋酆如此,哪能不知道他的意思,索性就呆在宋酆身旁好好赖一赖了,反正也没人敢过来拉他。
毕竟宋酆是车骑将军,当朝皇后的生父,权势威重,除非那些前来劝酒的人想要得罪宋酆,不然除非是伏泉自己离开,否则他们也只能干瞪眼却不敢真的来劝伏泉一起喝酒。
觥筹交错,酒足饭饱,一场冠礼也是就此落下了帷幕,从此他将戴冠成年,不再年少,于此同时,一骑从凉州边地而来,快马入京,将战报送于皇宫之内。
“进贤冠,古缁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摘选自《后汉书·舆服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