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敏本就想同瓦剌卫交好,争取对方支持,对此自是没有异议。
瓦剌卫几个头目一番商讨之后,不出意料地同意了周秦川的建议,全力协助小济,先坐稳太子之位,然后登临帝位。
身为汉人的王善武和梁五自不必说,能为当今太子效劳,那是三生有幸。
作为蒙人的秦氏兄妹,虽然考虑的多些,却也没有反对。
即便他们对大明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不够,但奇货可居的道理还是懂的,小济一旦上位,能给瓦剌卫带来多少好处不言而喻。
比如换个封地,又或者资助瓦剌卫壮大势力,以便向阿剌复仇。
别看绰罗斯家族似乎是在也先手上突然崛起的,实际上历经了三代人的努力,这才雄视塞外。
也失八秃之变后,算是一朝被打回了原形,若无外力资助,别说报得血仇,恢复以往荣光,就是保全自身、繁衍生息都未必能顺当。
一旦有了大明的一国之君作为后盾,这些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锦上添花哪如雪中送炭,如今的小济虽然身份尊贵,但既然有人阻挠其成为九五至尊,甚至要取其性命,那不正是瓦剌卫邀好的最佳时机。
“别激动,坐下喝茶。”周秦川安抚住杭敏,接着说道:
“这不是合不合适的问题,而是必须如此。
瓦剌卫上下既然决定要全力支持小济,自然会竭尽全力。
他的安全保障,还有今后延请士人武夫作为班底,以便为登基做准备,哪一样不需要黄白之物,杭老兄就别客气了。”
杭敏拱手一揖,“我代济儿、小妹,还有陛下,谢过瓦剌卫,谢过周纪善了。”
周秦川说的确是实情,说白了,就是不论做什么事,有了钱粮,才能招纳人、使唤人,否则别人凭什么为你卖命。
偏偏他们手头还真不算宽裕,杭允贤的开销是景泰帝从内库拨付的,每年都有定数,维持奢侈一点的生计没什么问题,想要广招人手,就捉襟见肘了。
拉到关西的那些粮食,还是小妹用自己省下来的银钱买来的。
而小济虽然身为皇太子,但毕竟年岁尚幼,没有开府建衙的资格,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收入。
要不是杭敏之前那趟塞外之行收益不少,其他的青盐茶砖,还真置办不起。
“一成只是初步的决议,若有所需,只要不影响瓦剌卫的生计,再多一些也无妨,还有,全卫上下的人手,也尽可调度。”周秦川又说道。
“这……”杭敏大为感动,“周老弟,我就不说什么废话了,总之决计不会让你和瓦剌卫吃亏就是。”
瓦剌卫一成的收益虽然没有具体数额,但以两万人马的规模,放羊牧马加上即将开垦的、规模越来越大的良田,折算成钱粮就不会少到哪里,至少要比杭允贤身为皇后的用度要多。
如今更发现了金、银、玉等矿藏,这就更不得了了。
“说的什么话,杭老兄,我等视小济为弟,什么吃亏不吃亏的。”周秦川回道。
“对对对,是我说错话了,恕罪恕罪。”
杭敏致歉道,经过这些天的查探,他发现以周秦川为首的瓦剌卫众头目,并未因为知道了济儿的真实身份,就变得战战兢兢,态度大变。
而是仍如同以往一般,该打闹就打闹,该说笑就说笑,甚至读书出了差错,苏幼蓉和秦琪照骂不误。
如此这般,反倒让杭敏放了心,这才是真正把济儿视作亲近之人的行径,而不是为了自身的荣华富贵。
......
冬去春来,转眼已是景泰六年的初春季节。
瓜州、沙洲两城的城外,各自建了数座大小不一的工坊,整日里叮当之声不绝于耳,煞是热闹。
从他处开采出来的矿石,用车辆运送到此,开炉熔炼之后,自有工匠负责加工。
金砖银锭,还有雕琢出来的敦煌玉,在城里的密库已然积攒了不少。
甚至有几个工坊已经开始冶炼铁矿,准备开始打造兵刃甲胄了。
在找到金银玉石等矿藏,开始冶炼金银、琢磨玉石之后,找矿的工作并未就此停止,此后又陆续找到了两座铁矿。
虽然限于人手,一时未能像金银那般大规模开采,不过小规模的试采试炼还是有必要的。
结果令人惊喜,板升城的工匠们依着故老相传的手艺,冶炼打造出来的兵刃,比起内地所造,俨然要更锋利坚韧一些。
众人不知缘由,只能归结到神明身上,都叹大明钢出哈密、钢出关西之言不虚。
只有周秦川隐约知道些底细,他记得在后世的网络上看过,西域一带的铁矿富含钒,含钒的铁矿冶炼成钢之后,弹性、强度大增,抗磨损和抗爆裂的性能极好,且耐高温和奇寒,是钢中难得的精品。
还有,瓦剌卫的煤球除了供应自身所需之外,临近的安定卫和赤斤卫也用牛羊换了些拿去用,又小小地赚了一笔。
总之,仅仅一冬的工夫,瓦剌卫就从之前丧家犬般的困境中走了出来,不但成了关西唯一拥有两座坚城的大部落,而且银钱不缺,不说富可敌国,但至少不用怎么发愁了。
沙洲卫跟着王越采买粮食的队伍,从肃南迁来近千丁口,准备与瓦剌卫一道,共同开荒种地,开春后,道路好走,沙洲卫西迁的动作也会加快。
只需如此这般过上数载,想必粮食也能自给了。
除了粮食,青盐和茶砖也是必需品,只是茶树想要在关西一带种植有些困难,今后还是得求诸于外。
至于青盐,周秦川倒不发愁,关西南部朵甘都司和罕东卫交接处的青海湖就是个大咸水湖,完全可以自行晒盐。
只是先要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让这两家心服口服,然后三家一道,共同开采青海湖。
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丁口,如今采矿、冶炼、铸造,再加上即将到来的春耕,瓦剌卫遍地开花,人手严重不足,哪里还有余力去青海湖晒盐。
瓦剌卫几个头目一番商讨之后,不出意料地同意了周秦川的建议,全力协助小济,先坐稳太子之位,然后登临帝位。
身为汉人的王善武和梁五自不必说,能为当今太子效劳,那是三生有幸。
作为蒙人的秦氏兄妹,虽然考虑的多些,却也没有反对。
即便他们对大明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不够,但奇货可居的道理还是懂的,小济一旦上位,能给瓦剌卫带来多少好处不言而喻。
比如换个封地,又或者资助瓦剌卫壮大势力,以便向阿剌复仇。
别看绰罗斯家族似乎是在也先手上突然崛起的,实际上历经了三代人的努力,这才雄视塞外。
也失八秃之变后,算是一朝被打回了原形,若无外力资助,别说报得血仇,恢复以往荣光,就是保全自身、繁衍生息都未必能顺当。
一旦有了大明的一国之君作为后盾,这些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锦上添花哪如雪中送炭,如今的小济虽然身份尊贵,但既然有人阻挠其成为九五至尊,甚至要取其性命,那不正是瓦剌卫邀好的最佳时机。
“别激动,坐下喝茶。”周秦川安抚住杭敏,接着说道:
“这不是合不合适的问题,而是必须如此。
瓦剌卫上下既然决定要全力支持小济,自然会竭尽全力。
他的安全保障,还有今后延请士人武夫作为班底,以便为登基做准备,哪一样不需要黄白之物,杭老兄就别客气了。”
杭敏拱手一揖,“我代济儿、小妹,还有陛下,谢过瓦剌卫,谢过周纪善了。”
周秦川说的确是实情,说白了,就是不论做什么事,有了钱粮,才能招纳人、使唤人,否则别人凭什么为你卖命。
偏偏他们手头还真不算宽裕,杭允贤的开销是景泰帝从内库拨付的,每年都有定数,维持奢侈一点的生计没什么问题,想要广招人手,就捉襟见肘了。
拉到关西的那些粮食,还是小妹用自己省下来的银钱买来的。
而小济虽然身为皇太子,但毕竟年岁尚幼,没有开府建衙的资格,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收入。
要不是杭敏之前那趟塞外之行收益不少,其他的青盐茶砖,还真置办不起。
“一成只是初步的决议,若有所需,只要不影响瓦剌卫的生计,再多一些也无妨,还有,全卫上下的人手,也尽可调度。”周秦川又说道。
“这……”杭敏大为感动,“周老弟,我就不说什么废话了,总之决计不会让你和瓦剌卫吃亏就是。”
瓦剌卫一成的收益虽然没有具体数额,但以两万人马的规模,放羊牧马加上即将开垦的、规模越来越大的良田,折算成钱粮就不会少到哪里,至少要比杭允贤身为皇后的用度要多。
如今更发现了金、银、玉等矿藏,这就更不得了了。
“说的什么话,杭老兄,我等视小济为弟,什么吃亏不吃亏的。”周秦川回道。
“对对对,是我说错话了,恕罪恕罪。”
杭敏致歉道,经过这些天的查探,他发现以周秦川为首的瓦剌卫众头目,并未因为知道了济儿的真实身份,就变得战战兢兢,态度大变。
而是仍如同以往一般,该打闹就打闹,该说笑就说笑,甚至读书出了差错,苏幼蓉和秦琪照骂不误。
如此这般,反倒让杭敏放了心,这才是真正把济儿视作亲近之人的行径,而不是为了自身的荣华富贵。
......
冬去春来,转眼已是景泰六年的初春季节。
瓜州、沙洲两城的城外,各自建了数座大小不一的工坊,整日里叮当之声不绝于耳,煞是热闹。
从他处开采出来的矿石,用车辆运送到此,开炉熔炼之后,自有工匠负责加工。
金砖银锭,还有雕琢出来的敦煌玉,在城里的密库已然积攒了不少。
甚至有几个工坊已经开始冶炼铁矿,准备开始打造兵刃甲胄了。
在找到金银玉石等矿藏,开始冶炼金银、琢磨玉石之后,找矿的工作并未就此停止,此后又陆续找到了两座铁矿。
虽然限于人手,一时未能像金银那般大规模开采,不过小规模的试采试炼还是有必要的。
结果令人惊喜,板升城的工匠们依着故老相传的手艺,冶炼打造出来的兵刃,比起内地所造,俨然要更锋利坚韧一些。
众人不知缘由,只能归结到神明身上,都叹大明钢出哈密、钢出关西之言不虚。
只有周秦川隐约知道些底细,他记得在后世的网络上看过,西域一带的铁矿富含钒,含钒的铁矿冶炼成钢之后,弹性、强度大增,抗磨损和抗爆裂的性能极好,且耐高温和奇寒,是钢中难得的精品。
还有,瓦剌卫的煤球除了供应自身所需之外,临近的安定卫和赤斤卫也用牛羊换了些拿去用,又小小地赚了一笔。
总之,仅仅一冬的工夫,瓦剌卫就从之前丧家犬般的困境中走了出来,不但成了关西唯一拥有两座坚城的大部落,而且银钱不缺,不说富可敌国,但至少不用怎么发愁了。
沙洲卫跟着王越采买粮食的队伍,从肃南迁来近千丁口,准备与瓦剌卫一道,共同开荒种地,开春后,道路好走,沙洲卫西迁的动作也会加快。
只需如此这般过上数载,想必粮食也能自给了。
除了粮食,青盐和茶砖也是必需品,只是茶树想要在关西一带种植有些困难,今后还是得求诸于外。
至于青盐,周秦川倒不发愁,关西南部朵甘都司和罕东卫交接处的青海湖就是个大咸水湖,完全可以自行晒盐。
只是先要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让这两家心服口服,然后三家一道,共同开采青海湖。
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丁口,如今采矿、冶炼、铸造,再加上即将到来的春耕,瓦剌卫遍地开花,人手严重不足,哪里还有余力去青海湖晒盐。